瑞士钟表业差点消失?靠1块塑料表逆袭,石英危机藏大启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0 09:49 1

摘要:那些咱们现在听着就厉害的牌子,像宝珀、宝玑,当时都快倒闭了,整个行业里干活的人少了一半,两大制表集团更是欠了一屁股债,眼看就要撑不下去。

上世纪70年代,瑞士钟表业算是栽了大跟头!

日本精工带着石英表横空出世,把有百年历史的瑞士机械表打得没脾气。

那些咱们现在听着就厉害的牌子,像宝珀、宝玑,当时都快倒闭了,整个行业里干活的人少了一半,两大制表集团更是欠了一屁股债,眼看就要撑不下去。

但你可能不知道,最早搞石英表的不是日本,是瑞士自己。

1962年的时候,百达翡丽、劳力士这些大牌就凑钱搞了个电子钟表中心,1969年就做出能批量生产的石英机芯了。

瑞士当时手里明明握着好牌,却因为太骄傲打烂了,他们觉得石英表就是小打小闹,根本替代不了机械表的工艺。

当时几十万人靠手工做机械表吃饭,谁也不想放弃传了百十年的手艺转做新东西,这思路现在看真有点死板。

反观日本,二战后制表业基本毁光了,石英表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精工拿了政府的专项资金,一门心思搞自动化生产线,1969年圣诞节还抢先发了全球首款能量产的石英表“SEIKO”。

虽说首批就100只,卖得跟一辆家用车差不多贵,但这只是开始。

更狠的是,精工还把专利技术公开了,拉着全球50多家半导体公司一起做石英表。

到1976年,美国德州仪器直接出了10美元的数字石英表,这下彻底把瑞士机械表的活路堵死了。

日本这招“抱团卷”真够绝的,不自己吃独食,反而让整个市场门槛变低,瑞士想躲都躲不开。

全球市场里,石英表的占比越来越高,到1979年已经超过一半了,精工靠着LCD技术成了行业老大,瑞士这才慌了神,开始想办法反击。

1978年,技术大佬欧内斯特・汤姆克接手了那家快破产的钟表集团,他一上来就干了件大事,把16个品牌的机芯生产合并成ETA公司,所有力量都用来攻石英表。

当时石英表流行“薄”,西铁城做到4.1毫米,精工做到2.5毫米,汤姆克直接搞出1.98毫米的“Delirium”石英表,后来甚至做到0.98毫米,这个厚度纪录到现在还没人能破。

本来想靠这种中高端石英表稳住市场就行,后来发现不对,低端市场才是主流,瑞士造不出便宜表,消费者也更认日本牌子,光有技术还是没辙。

这时候,银行财团请了战略专家尼古拉斯・海耶克来帮忙,他跟汤姆克一合计,又干了件大事,把两大濒临破产的集团合并成SMH,也就是后来的斯沃奇集团。

他们把品牌和生产剥离开,让ETA专门做表,品牌只负责设计和营销。

而真正让瑞士翻盘的,是一块叫“Swatch”的塑料表。

汤姆克把石英表的零件从90个减到51个,用塑料做表壳,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而且表的颜色特别鲜艳,款式也多,专门卖给年轻人。

搞不清当时瑞士人自己信不信,习惯了做昂贵机械表的他们,居然能做出这么便宜的塑料表。

结果Swatch一上市就卖爆了,后来还每年找艺术家设计新样式,把手表从“计时工具”变成了“时尚首饰”。

两年时间,瑞士手表的产量就回到了6000万只,其中80%是石英表,42%都是这种塑料表。

斯沃奇集团不光救了自己,还把宝珀、宝玑那些快倒闭的老品牌收了过来,重新给它们定位置,天梭、美度做中低端石英表,浪琴、雷达做中高端机械表,宝珀、宝玑只做最高端的机械表。

这步棋走得太聪明了,低端靠Swatch抢市场,高端靠机械表立标杆,整个行业一下就活过来了。

现在回头看,这场石英危机对瑞士钟表业来说,既是灾难也是转机。

要是没有日本的冲击,瑞士人可能还守着机械表固步自封,根本不会想着改变。

而瑞士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没硬着头皮跟日本拼机械表,而是先靠石英表解决生存问题,再回头把机械表做成了高端奢侈品。

并非明智之举?不,其实这就是传统行业应对技术变革的好办法,要么跟上潮流,要么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赛道。

现在咱们提到瑞士手表,想到的都是高端和工艺,却很少有人知道,几十年前它差点被一块日本石英表逼到消失。

这场对决给所有行业都提了个醒,没有永远的“老大”,也没有不变的技术。

不管做什么,要是守着老办法不进步,早晚得被新东西淘汰,但只要找对方向,哪怕被逼到绝路,也能重新站起来。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