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财务产品经理总被“互怼”?不是沟通不够,而是信任机制没建好。本文试图打破“产品=流程推进”的惯性认知,从痛点识别、语言对齐到协同闭环,重新定义财务产品经理的角色边界与成事逻辑。
为什么财务产品经理总被“互怼”?不是沟通不够,而是信任机制没建好。本文试图打破“产品=流程推进”的惯性认知,从痛点识别、语言对齐到协同闭环,重新定义财务产品经理的角色边界与成事逻辑。
产品经理,特别是财务领域的产品经理,与财务部门建立深厚、互信的合作关系,绝非一日之功,也非简单的技巧堆砌它需要深入骨髓的理解、持之以恒的真诚、以及脚踏实地的行动。
核心理念:从“供需方”到“命运共同体”我们常陷入一个误区:产品经理是“乙方”,财务是“甲方”或“需求方”。
这种定位天然带有距离感。
真正健康的财务产品经理(Financial Product Manager,简称为FPM)与财务部门的关系,应基于一个共同目标:利用技术与流程优化,最大化释放财务的价值,使其从繁琐的核算者转型为业务的战略伙伴,最终驱动企业健康发展。
我们财务产品经理平时工作时,至始至终要清醒、且牢牢把握一个关键:“财务信息化需匹配企业发展阶段与实情,成为战略落地的‘数字引擎’”,FPM正是构建和维护这个引擎的核心工程师之一。
理解并认同这个共同目标,是信任的起点。
如何构建起与需求方(即财务同学)良性共建共生的鱼水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4个阶段去实践:
01 第一阶段:深度理解–走进财务的世界信任始于理解。作为FPM,你需要比财务人员更懂他们的痛(至少在系统层面),才能成为值得信赖的伙伴。
1.1. 吃透“财务的语言”与流程逻辑
作为FPM,首先需要了解甚至熟悉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流程,理解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血肉”。例如,“审核原始凭证”时,财务人员具体在看什么?(发票真伪、合规性、审批完整性、业务实质?)填制凭证时,他们如何选择科目?借贷规则如何应用?结账前有哪些必须完成的校验和关账步骤?每个环节的输入、输出、耗时、易错点在哪里?
想达到上述目的,有几种方法,比如花时间“蹲点”观察不同岗位(出纳、应收/应付会计、总账、报表)的日常工作,记录他们的操作步骤、遇到的阻碍、常用的Excel表格、依赖的其他部门信息,并归纳总结,把流程图细化、场景化。
其次还要了解财务岗位职责的广度与深度,理解财务不仅仅是记账和出报表(狭义职责)。他们承担着资金管理、税务筹划、成本控制、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广义职责)等重任。每一项职责都对应着不同的系统需求和沟通对象。FPM需要理解财务部门在整个企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压力点(如审计压力、合规要求、管理层的决策信息需求)。
1.2.精准把握痛点与真实诉求
基础性的财务信息化核心诉求无外乎两个:
诉求一:提升核算效率,解放生产力
“将财务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是直接呐喊。这不仅仅是“省时间”,更深层的含义是:
减少人为错误:手工录入、复杂的Excel公式、跨系统复制粘贴是错误温床,错误带来的后续更正、对账、审计解释成本极高。释放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让财务人员能投入到分析、预测、控制、支持决策等高附加值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的双赢。提升工作体验和幸福感:长期从事枯燥重复劳动,士气必然低落。
诉求二:打破系统壁垒,提升数据质量与价值
“业财数据实时同步、同源共享”、“数据可追溯”是核心关键。痛点在于:
对账差异的折磨: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不一致,导致月底对账耗时耗力,且差异原因难以定位。信息孤岛的困境:数据散落在ERP、OA、费控、CRM、SRM、MES等系统中,财务获取完整、准确的业务信息困难,难以支持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决策。追溯能力的缺失:当审计、管理层或业务部门询问某个财务数据时(如“这笔应收账款对应的销售订单或合同等细节?”),财务无法快速、清晰地追溯到业务源头,只能“翻箱倒柜”,效率低下且易引发不信任。数据质量的隐忧:多系统维护相同基础数据(客户、供应商、物料),必然存在不一致,影响报表准确性和分析可靠性。提升数据质量,需要FPM日常工作中杜绝潜在隐患的发生,比如在沟通需求时,不能停留在“你们需要什么功能?”,要深入追问:
“这个手工操作(比如发票录入)现在占用了您多少时间?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出错了后果是什么?”
“您提到的对账困难,具体是哪个系统(销售/采购)和财务哪个模块(应收/应付)的对账?差异率大概多少?每次找差异平均花多长时间?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数据不同步?规则不一致?)?”
“当您需要追溯某笔凭证背后的业务细节时,现在的流程是怎样的?遇到过哪些困难?”
用具体场景和量化数据(哪怕估算)来锚定痛点,这能让财务感受到你真正理解他们。
1.3.理解财务的“风险厌恶”基因
财务工作天然与合规、准确、风险控制紧密相连。
一个数据错误可能引发税务风险、审计问题,甚至是法律纠纷。FPM提出的任何改变(新系统、新流程),财务首先考虑的是:“这会带来什么风险?会不会影响月结?会不会导致报表错误?会不会违反会计准则或税法?”
理解并尊重这种谨慎,是沟通顺畅的前提,我们需要主动思考并沟通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理解了财务的世界,下一步是用他们能接受、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对话。
2.1.摒弃“技术黑话”,拥抱“业务/财务语言”
比如常见有同学:张口闭口“API”、“微服务”、“数据库索引”、“SaaS架构”。财务人员可能一头雾水,甚至产生排斥感。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
用财务流程和结果描述功能:不说“我们提供API接口”,而说“系统会自动把销售系统当天确认的订单信息(订单号、客户、金额、产品)实时同步到财务系统,自动生成应收账款的会计凭证,您审核确认后过账即可”,将技术实现隐藏在业务价值之后。用会计分录举例:当解释系统如何记录一笔业务时,直接用借贷分录来说明(如:销售订单确认时,系统自动生成`Dr:应收账款/Cr:主营业务收入`的凭证分录)。用财务熟悉的术语:如“总账科目”、“辅助核算”、“凭证字号”、“关账”、“结账”、“试算平衡”、“穿透查询”等。可视化演示:原型设计、流程图(如数据流转图、业务触发财务核算的时序图)比文字描述直观百倍。展示从“业务动作”(如采购订单审批完成)到“财务结果”(如应付账款凭证生成)的全链路。2.2.紧扣业务场景,拒绝空中楼阁
比如:空谈某个功能的先进性(“我们这个AI预测模型很牛!”),却不说明它能解决财务工作中的哪个具体问题。如果换成下列方式,效果会明显好很多:
讲故事:围绕业务中的具体痛点场景(采购下单触发成本暂估、销售订单触发收入预提、统一数据源避免对账差异、凭证追溯业务单据)来设计你的沟通。演示真实用例:最好能用接近真实的数据和业务场景进行原型演示。例如,演示在模拟的SRM系统里完成一笔采购审批后,ERP系统如何自动生成暂估入库和应付账款的凭证;演示如何在总账模块双击一个应收账款凭证行,直接穿透到CRM系统的销售订单,再穿透到询价邮件。关联财务目标:明确告知新功能/系统如何帮助财务达成其KPI,如缩短月结时间(X天->Y天)、降低对账差异率(X%->Y%)、提高报表准确率、减少人工操作工时。2.3. 坦诚透明,管理预期
许多产品经理在与需求沟通时,常常为了取悦或快速推进项目,承诺超出系统能力范围的功能,或隐瞒潜在的限制和风险。这导致将所有压力都压在FPM身上,并隐藏了潜在风险。
有经验的产品同学一般会按下列方法将相关干系方凝聚成一个团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清晰界定范围与边界:在需求讨论初期就明确哪些操作是系统能自动化实现的,哪些是仍需人工干预的(如某些特殊、非标的税务处理、非常规业务场景),否则会出现“承诺的功能无法落地”等大忌。主动沟通技术限制:如果某项需求在技术上实现难度大、成本高或有风险,尽早、坦诚地告知财务,并解释原因。同时,提供替代方案或分阶段实现的建议。拥抱“做不到”:勇敢地说“目前这个需求技术上还做不到”或“实现这个需求的代价(时间/成本/风险)可能远超收益”,比硬着头皮接下然后失败要好得多,这反而能建立“可靠”的印象。不仅是财务产品同学,我发现几乎所有产品在评估需求时或碍于面子、或抗不住压力,在明知需求无法实现或满足预期时都不好意思说NO,相反技术同学比如程序员哥哥就勇敢得多,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现象。重视合规底线:任何功能设计必须优先考虑合规性。在涉及会计准则变更(如新收入准则)、税法更新等关键节点,主动邀请财务专家(甚至外部审计师)参与方案评审,确保系统逻辑满足合规要求,要把合规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2.4. 积极倾听,确认理解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看到有些产品同学在与财务沟通时,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真正听懂财务的诉求和顾虑。
多问“为什么”:深挖需求背后的真实意图。财务说“需要这个报表”,要问“这个报表用于什么场景?谁看?现有的报表哪里不能满足?”。复述与总结:会议结束前或关键讨论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达成的共识、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行动。确保双方理解一致。书面邮件确认是更可靠的方式。鼓励反馈,特别是不同意见: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让财务人员敢于提出质疑和担忧。他们的顾虑往往是风险点所在。03 第三阶段:建立信任–从承诺到交付理解是基础,沟通是手段,真正的信任是在一次次可靠的交付和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3.1.成为值得信赖的“流程伙伴”
超越功能,理解端到端流程:不仅理解单个财务功能点的操作,更要理解财务流程如何与采购、销售、库存、生产等业务流衔接。理解业务事件如何触发财务核算(如“业务发生后,财务能实时获取并触发生成相应核算凭证”)。
要想成为财务同学信任伙伴,FPM在工作中,需绘制详细的跨职能流程图(业务+财务),与财务及相关业务部门共同评审、确认。确保你的产品设计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财务触点,解决了数据同源和流程断点问题。在系统上线后,持续关注流程运行是否顺畅。
3.2. 用数据说话,兑现价值承诺
财务天然对数据敏感,我们如果用数据形式展未我们的承诺,效果意外的棒。如何量化成果呢?财务需求常见的指标如“提升核算效率”、“提升数据质量与价值”,这些都是需要量化的。在项目启动前,与财务共同定义成功指标(KPIs)。例如:
自动化率:凭证自动生成比例、银行对账自动完成比例。效率提升:月结周期缩短天数、特定流程(如报销处理、发票录入)处理时间减少百分比、人均处理单据量提升。质量提升:对账差异率下降、凭证错误率下降、报表首次通过率提升、追溯业务单据的平均时间缩短。成本节约:节省的工时折算的人力成本、减少的差错损失。无论是否是财务的需求,在系统上线后,产品经理定期(如每月/每季度)收集并分析这些数据,形成简洁明了的报告,与财务团队(或需求团队)分享成果。用事实证明你的工作确实为他们带来了价值。即使效果未达预期,也要坦诚分析原因,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3.3. 主动担当,风险共担
财务最紧张的时刻莫过于月结、年结、审计期间。在这些关键时期,作为FPM应未雨绸缪做预案,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提前预警:如新功能上线可能影响月结,务必提前足够时间(如几周)预警,并与财务共同制定应急预案(如回滚计划、手工处理流程)。现场支持:在重要的月结、年结窗口期,主动提供现场支持或保持高度响应,随时准备解决系统相关问题。共担压力:当系统问题确实影响了财务工作(如导致结账延迟),要勇于承认问题,第一时间投入资源解决,并与财务一起向管理层解释情况,而不是推卸责任。建立透明的反馈与跟踪机制,比如建立问题跟踪表,通过一个共享的(如在线表格或项目管理工具),记录财务提出的系统问题、改进建议、Bug反馈等。清晰标注状态(待处理、处理中、已解决、已发布)、负责人、预计完成时间。定期同步进展。还可通过设立固定的沟通节奏(如双周会),回顾系统运行情况、讨论新需求、同步产品规划。让财务知道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事情在推进。
04 第四阶段:深化信任–从执行者到战略共创者当基础信任建立后,FPM可以更进一步,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引领,与财务共创未来。
4.1. 前瞻思考,匹配战略
理解企业战略与财务目标,FPM需要跳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思考:
公司未来1-3年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扩张?降本增效?并购?上市?)财务部门为实现公司战略,自身需要完成哪些转型?(如从核算型转向分析型、控制型、战略型?)现有的财务系统和数据能力,如何支撑这些战略和转型目标?差距在哪里?在具体行动上,可主动要求参与财务部门的年度规划会议或战略研讨会。基于你对技术和数据的理解,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例如,“为了实现更精准的现金流预测(支撑扩张战略),我们可能需要整合哪些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需要建立哪些预测模型?系统架构需要做何调整?” 从技术角度为财务战略落地提供路径图。
4.2. 赋能财务,释放数据潜能
核算只是财务的基础性职能,在解决了效率和数据质量问题后,FPM应思考如何帮助财务利用系统沉淀的海量业财融合数据,发挥更大的分析、预测、决策支持价值。
赋能财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推动自助分析:建设易用的BI平台,赋予财务人员(无需依赖IT)自定义报表、进行多维度分析(如分产品线、区域、客户群分析盈利能力、现金流趋势)的能力。探索预测能力:结合历史数据和业务计划,利用系统能力辅助进行更精准的收入预测、现金流预测、成本模拟。挖掘数据洞见:帮助财务利用数据识别成本节约机会、风险预警信号(如客户信用恶化趋势)、业务优化点(如低效的销售渠道)。4.3.共同进化,持续改进
信任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互相促进的伙伴。FPM可以从财务对业务的理解和风险把控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敏锐度;财务也可以从FPM的技术视野和创新思维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双方就系统优化、流程改进、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头脑风暴和知识分享。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财务产品经理要想赢得需求方的信任,有三点是贯穿始终的基石:同理心、可靠性与真诚
同理心:永远尝试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月末加班的疲惫,理解他们对审计抽查的紧张,理解他们对数据准确性的执着。你的方案和沟通方式,要体现出你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可靠性:这是信任的钢筋水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承诺的交付时间、答应的功能、约定的沟通,都要尽全力做到。如果遇到困难或需要延期,务必提前、主动、坦诚地沟通。每一次可靠的交付都是信任账户的存款。真诚:不虚伪,不敷衍。承认自己不懂的财务知识(但承诺去学),承认系统的不足(但承诺去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非推卸责任或争功诿过。真诚地认可财务人员的专业和价值。与财务部门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没有捷径可走。
它要求财务产品经理沉下心来,真正走进财务的世界,理解他们的语言、逻辑、痛点和梦想;要求我们用清晰、务实、基于场景的方式沟通,摒弃浮夸,坦诚透明;更要求我们在每一次交互、每一个项目中,用专业的能力、可靠的交付和主动的担当,持续积累信任的资本。
这是一个从“我帮你做系统”,到“我们共同解决问题”,再到“我们共同创造财务未来”的渐进过程。
当你不再是财务眼中那个“提需求的麻烦制造者”或“听不懂话的技术宅”,而是他们心中值得信赖、并肩作战的“战友”和“引擎建造师”时,你就真正成功了。
这份信任,将成为你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释放财务战略价值最强大的武器。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本篇文章:信任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