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孝义教育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P37-38)第四章“中学教育”中记载:“民国30年(1941)7月,孝义县道德学社儿童讲习所,经山西省政府备案,扩建为私立尊德中学校。时境内已成为抗日战争的后方,省政府教育厅从驻地克难坡,派杨怀丰来
据《孝义教育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P37-38)第四章“中学教育”中记载:“民国30年(1941)7月,孝义县道德学社儿童讲习所,经山西省政府备案,扩建为私立尊德中学校。时境内已成为抗日战争的后方,省政府教育厅从驻地克难坡,派杨怀丰来县城筹建华灵中学校,于翌年9月18日开学。民国35年(1946)县政府呈报省政府备案,设立孝义县中学校。期间,私立尊德中学增设高中班。全县解放后,县人民民主政府接管了公立孝义县中学校和私立尊德中学,1948年12月,孝义县中学校和私立尊德中学均并入省立汾阳中学。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创立孝义中学。”
立国之本倡教育,民国兴起办中学
孝邑当初仨中学,各具特色有传奇
一、尊德中学
尊德中学成立于民国抗日时期,其前身是于1936年九月十六日成立的孝义道德学社,由孝义贤达名士在北京儒学大师段正元先生的感召和影响下,发起了“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正义,提倡世界大同,希冀天下太平”为宗旨的一个学术团体。冯季重、焦延甫、张景良、侯佑诚等发起并建立(暂借城关北门街张猷老先生的东房三间作为社址)。冯季重、焦延甫任正、副社长,侯佑诚任事务主任。
山西道德学社孝义分社成立大会摄影纪念
孝义道德学社在当时反响很大,可谓是名震一时。1938年2月日军侵占孝义城后,在日寇宣扬奴化教育的高压统治下,孝义道德学社依然一直弘扬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道德学社的名义,委侯佑诚邀杨礼周先生在古城内西沙姑巷城隍庙东侧学校所建的房舍里开办起儿童讲习班,收留城内失学儿童,讲授“四书”“五经”,启发民智,进行民族教育,以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为当时处于黑暗统治下的民众,点亮了一盏心灵的明灯。
孝义县道德学社小学书籍
1941秋,日寇退出孝义,冯季重、焦延甫、侯佑诚先生,发起并创办尊德中学。冯季重、焦延甫任正、副校长,侯佑诚任总务主任。当时阎锡山政权的省府教育厅,批准孝义道德学社在讲学班的基础上,升格成立山西私立尊德中学,并设有高小和初小。
尊德中学校徽及附小校微
当时尊德中学集聚了汾、孝一带的许多博学多才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凭着自身的勤工俭学,凭着社员群众的热情捐赠,为挽救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祖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在“尊德中学”创立之前,孝义县只有小学,没有一座中学。“尊德中学”是孝义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是当时孝义县的最高学府,教师的水平和质量也是很高的。
私立孝义尊德中学第三班学生毕业纪念留念
从道德学社到尊德中学,前后办学13年中,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共为社会培养出毕业生一千余名,其中亦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解放以后,当年的这批莘莘学子,绝大部分都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突出的优秀人物:
在引黄济晋的宏大工程中,艰苦奋战,功勋卓著的原山西省副省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先生。
省重点中学——孝义中学的创业元老、副校长,德才兼备,德高望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原孝义市政协副主席郭锡林先生。
毕业于山大中文系,品学兼优,勇挑重担的原县教育局长,现孝义市孔子学会会长杨如森先生等。
山西私立尊德中学第四班暨附小高六班毕业摄影留念
从事政治,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尊德”毕业生数不胜数。
从事科技,成为教授、高工、主任医师等的“尊德”毕业生不胜其数。
从事实业,成为企业家、厂长、经理等的“尊德”毕业生更不计其数。
1949年9月,尊德中学之中学部分并入河汾中学(现汾阳中学),只留高小五个班(原初小班已升为高小班)共二百多人在校,并改校名为“五爱学校”,由侯佑诚先生继续负责管理办学。至此,尊德中学遂宣告结束。
孝义私立尊德中学自1941年创办,处于动乱,坚持信仰,自力更生,凝聚力量,奋发图强,虽仅历时八年,却以自己培才育人的惊人辉煌成就,在厚重的孝义教育史册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1952年,响应国家号召,侯佑诚先生将剩余小学部分无偿提交政府接管。
1952年9月1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尊德中学原校址的基础上,重新创建了孝义中学,并于当年迎接第一届学生。
1981年9月,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侯佑诚老先生及其14位社会贤达名流一呼百应,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机关,团体,企业的帮助下重新办起了孝义市私立五爱学校。
尊德中学虽已去,但在每一个“尊德”学子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纪念,那就是它那典雅的校名、绮丽的校园、可敬的师长、芬芳的桃李和那美好的时光。
二、华灵中学
华灵由来
华灵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多年前,那是国共合作抗击日寇的烽火年月。八年抗战的初期,在侵华日寇的疯狂进攻下,英勇的中国抗日将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由于当时敌我军事实力的悬殊,省城太原以及同蒲铁路、正太铁路沿线地区,不久沦陷敌手。我抗日军民则退入太行、吕梁山区,继续坚持抗击。第二战区阎锡山的部队,在晋西南地区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抗日斗争。著名的乡宁县华林庙战役即是此间取得的一次辉煌胜利。
华林庙位于我省乡宁县城东南50余公里处的关王庙乡后野头村,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是晋南运城大地通往晋西南的重要“关隘”。当年山西省政府西迁至吉县克难坡后,机关、学校、部队都云集在吉县、乡宁两地,所需粮食物资都要从山下的新绛、稷山、襄汾等地供给,故而这里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通道。驻扎在汾河谷地的日军,深知华林庙位置之重要,曾多次派兵进攻、偷袭。
1941年12月4日侵华日军一架飞机在乡宁上空盘旋侦察,被守卫阎军用轻机枪击落,四名日军当场毙命,日寇为此进行报复。9日凌晨,天降鹅毛大雪,在日寇北支队派遣部队铃木大队长的率领下,近四百名日寇官兵翻穿羊皮大衣,以白雪为掩护,向华林庙阵地袭来。守军彭永祥排战士,浑身挂满手榴弹,冲入敌阵,与日本鬼子混战在一起,同归于尽,二十四人壮烈牺牲,阵地陷落。我军后续部队当即发起猛烈反攻,同时兵分两路,截击日寇增援部队;当天下午入侵日寇全部被歼,其增援部队亦被击溃,终于夺回了华林庙阵地。我军威震敌胆,使之不敢再来进犯。
为了庆祝这一辉煌胜利,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向全军发出了嘉奖令,高度评价此一战役的非凡功勋,和二十四壮士的英烈壮举。战斗的第二年,山西省政府为之树碑立传,阎锡山亲自撰文书写,并将此“华林庙”更名为“华灵庙”。林字改灵字,是因“灵”字有国之灵魂之意,意为华夏英灵之庙。
华林庙战役纪念碑
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和二十四英烈壮举,鼓舞军民的抗日斗志,也为了培养抗日战争的后备人才,1942年国民党山西省政府投资10万元,在抗日前线的孝义县古城仓巷的文庙城内完小,创建了一所“山西省立华灵中学”。
概况述略
华灵中学是一所全公费的公办正规中学,与著名的共产党人赵宗复当时主政的进山中学(在隰县)齐名。先后招收了13个班,每班50人,共650余人。因学校不收学费,还免费供应食宿,因此吸引了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纷纷来此求学,除本省大同、五台、定襄、绛县、河津、孝义、汾阳、文水、交城等地外,甚至有来自山东、湖北和安徽的学生。
学生相当于二战区士兵的待遇,穿军衣、吃军粮、一切生活用具均由学校供给。第一任校长杨怀丰,第二任校长是彭阶平(亦名彭兆泰)雁北广灵人。据说他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还曾任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的秘书,解放后他曾在山西省委党校任职多年。学校的教务主任第一任是李实菴(名春华)(孝义韩家滩人),第二任是孙召政(名象南)(亦为孝义人);训育主任靳冠三(隰县人),军训主任杨森(沁源县人)。政训主任刘秉良(五台县人),他当时只有23岁,是学校最年轻的领导,他与彭校长思想相近,配合默契,在各个政治运动中保护了师生基本安全过关。
学校条件十分简陋、艰苦,住宿是几十个人在文庙两廊偏殿里的爷爷殿里铺麦杆,睡砖地,打通铺。吃饭一般是小米焖饭,每星期改善一顿伙食,吃一顿白面“河捞”。教学设备没有图表、仪器,更没有桌凳。学校给学生每人发一个小马扎、一个图板。上课时,学生把图板搁在大腿上,就顶桌凳。上大课是在“大成殿”内,其余课堂就是在廊下露天。虽然如此,但大家的学习劲头很高,学得也很扎实。学校组织学生自治会,举行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排演节目,唱歌朗诵,编写墙报等。演出的节目有:《华灵庙战斗》、《五世同堂》、《黄河大合唱》等;像师耀光,张思聪、李文敏、吴安信等同学,就是当时学校业余剧团的骨干分子。
华灵校友栗如椿生前手绘学校原址印象图
办学特点
该校与普通学校所不同之处,在于进行军事化的管理,其目的是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学校还设有军训教官、军训课程。学生都要统一着军装,扎皮带,打绑腿,白天要出操,夜间要轮流站岗放哨。每周有三节军事课程,讲《步兵操典》,进行徒手各个教练、荷枪、匍匐前进以及实弹射击等。
其办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学生不得随意外出,夜不归校者,一律开除。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使学生们养成了优良的品德和行为,受益终生。
学校设校长办公室,主管学校重大事宜。下设教务处、军训处、训育处、学生自治会、事务处、医务室、马车队等。
师资效应
华灵中学是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分高、初中两部,学制都是三年。学校重视课堂教学,强调以学为主。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学一样,也是国文、数学、英语、史地、理化等。教师质量较高,百分之九十是大专毕业生,许多教师来自沦陷区,都是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志士;他们大都是正规大学毕业,具有一定资质和水平的老师,来自北大、北师大、清华、金陵、同济、复旦、辅仁和山西政法学校等名牌大学。他们学识渊博,爱国心强,敬业爱生。如历史老师崔守维(沁水县人)他史实娴熟,上课从不带课本,边板书,边讲解,语言精炼生动,幽默风趣,表情动作逼真,深受学生欢迎。后来不幸患胃病,英年早逝。学校为他开了追悼会,大家抬棺亲送墓地,可见其威信之高和师生感情之深。英语老师安邑五(五台县人),讲课深入浅出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大家学得也很扎实。
1947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倡议组成三人小组,调处国共矛盾,还访问了华灵中学,由安老师担任翻译,有问必答,其英语水平获得老外的赞赏。老外说:“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学校能够办到如此境地,这在美国是想也不敢想的奇迹。”解放后安老师曾在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太原中学(现在的太原五中)任教。数学老师李志平(汾阳人)热爱同学,教学认真,默默耕耘。北平和平解放时,他曾在军管会工作。太原解放后,他还曾参与了接管太原市政府的工作。1944年夏,山西省教育厅组织进山、华灵、一、二、三联中,进行会考,结果,在名列前100名的考生中,43人为华灵学生,高居五校之首。
人才济济
华灵中学为国育才,硕果累累。在那样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先后培育了七届高、初中毕业生近千人。
在孝义的四年间,为孝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初期,用人多、人才缺。华灵中学的毕业生和肄业生,一度成为香饽饽。1950年全县11名联合校长中就有7人,480名教师中就有近400人,占全县教师的80%,是华灵毕业生为恢复孝义的教育工作,起了积极作用。在孝义的教育界、科技界、工商界、农业界、医卫界等。有工程师、农艺师、技术员、讲师、医师、副教授、教授(包括在台湾、日本、美国的)就有220余名。有地师级、县处级、科局级领导干部80余人(大部分被吸收为共产党员)。
譬如家在旧城的樊明德,华灵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唐山铁道学院,25岁就担任了太原铁路局临汾工务段段长,是国家级铁路工程监理工程师,1953年入党,曾参加过“介西线”白壁关大桥的设计,担任副总后,于1988年领导建设了“孝柳铁路”,被命为省级司法技术监理专家,是楼东集团6公里铁路专用线和4个800米长的上货站台设计者;有曾任过初、高中教师、孝义中学副校长、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麟;有任过小学教师、担任过孝义跃进剧团导演、编剧、县政协副主席张思聪;有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至大连市金州区党委宣传部的苏尚彬;有华中毕业又考上太原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分配到河南省冶金设计院的黄斌等等。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辱使命
华灵中学于光复后先是迁至平遥,1946年迁到榆次,1948年迁回太原。太原解放前夕,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华灵中学合并到省城赫赫有名的太原中学(今太原五中),而尊德中学则合并到名播三晋的汾阳中学,各自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虽然这两所学校均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想当年在我们孝义古县城能够诞生出这样一所光荣的省立中学和独放异彩的尊德中学,我们应当引以为荣。华灵中学所坚持的艰苦奋斗、抗日救国的崇高精神,和以冯季重、焦延甫、侯佑诚为代表的尊德中学,其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可贵品德;以及他们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的历史功绩,无疑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并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发扬光大的。
三、孝义中学
现时的孝中人总以为孝义中学是始建于1952年9月,那是由于人们不经意间忽略并淡忘了孝义中学启于华灵中学旧址文庙,兴于尊德中学道德学社原址的原始历史轨迹。但凡关心孝义教育发展史的同仁不禁会问:那么一直享有盛名的孝义中学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她与尊德中学、华灵中学又有什么样的历史缘源?
其实孝义中学这个名字早在民国35年(1946年)就有了。据《孝义教育志》记载:
(原名杨贤弼,字亮忱,孝义桑湾村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亮忱(曾任“孝义县抗日民族革命初级大学”政治主任,时任县立师训班教育主任)等人士联名书面请县政府呈报省政府,创设孝义县中学。民国35年(1946)7月,省政府予以备案,学校正式开学,县长尹遵党兼任校长。”自此,在旧城文庙即华灵中学的原址,终于正式创立了孝义中学,绽开了孝义县中学教育的又枝新叶。
民国36年(1947)孝义第一次解放,县人民政府即时接管了学校,由县长杨汉三兼任校长。汾孝战役打响后,学校随政府经常转移,曾迁至长兴村、梁家庄、高阳、下堡等地。后因局势日益恶化,三个月后被迫解散。阎锡山军队复据孝义城后又恢复了上课。民国37年(1948)晋中战役打响,学校随晋军向太原撤退,行至文水地界被解放军截阻,师生流散。同年7月孝义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很快组织学校复课,时由县长耿如云兼任校长。同年12月,孝义中学和私立尊德中学并入省立汾阳中学。 至此,尊德中学遂宣告结束。自此,孝义县曾连续三年没有了中学。
直至1952年9月1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位于古城西沙姑巷的尊德中学原校址的基础上,才重新成立了孝义中学,县长史锦新兼任校长(不久由阎文彬正式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杨亮忱任副校长,郭锡麟任教导主任,定点为初级中学,并于当年迎接第一届学生(6个初中班,学生300人)。接着扩用了城隍庙,并将正殿和配殿等塑像搬除,改建成礼堂、师生宿舍和库房。
孝义中学复建伊始,难能可贵之处即是让历史在孝义中学中留下了尊德中学、华灵中学之浓墨重彩印记。于1954年,原尊德中学之元老杨亮忱出任孝义中学副校长。建校初期的大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如:郭锡麟、阎振华、杨如森、侯兆康、郭崇秀、王铁民、李其昌、吴秀珍等,都是毕业于尊德中学的高材生,其中郭锡麟、阎振华等也曾受教于华灵中学。足见尊德、华灵之人及其尊德中学、华灵中学培养出的诸多栋梁之材,为孝义中学从此稳步健康长足发展奠定了多么坚实的基础。
1958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当时班级骤然增多,扩建校舍成为燃眉之急。扩建学校时,时任校长李杰便对拆除城隍庙乐楼以扩建校舍有了一定想法。可巧适逢省长卫恒来孝义中学视察,便趁机讨口风:可否拆除城隍庙乐楼以扩建校舍?卫恒随口一句:如真有必要,可以考虑。于是学校在未经省、县有关部门正式下文批准的情况下,就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古迹城隍庙乐楼彻底拆毁。从此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代表本市建筑精华之庙院告终。
城隍庙乐楼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孝义中学的精英们
1966年搬迁新城,即现在孝义九中校园。1970年学校停办,1973年12月学校恢复招生,定点为高级中学。1980年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现属山西省示范高中。
2002年学校异地新建,位于迎宾北路至今,已成20轨制。学校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8700平方米,硬化面积19330平方米,有3栋教学楼、4栋学生公寓楼、综合办公楼、实验楼、科技楼、食堂、茶炉、浴室等。标准体育场占地36000平方米,配有全塑胶草坪,5000座大看台,大型电子显示屏。
民国时期,尊德、华灵、孝义三所中学在时代浪潮中各有闪光:尊德以独特理念育仁德学子,华灵凭严管奋进为社会输送大批贤才,孝中则在辗转中坚守教育初心。
三校不仅为当地青年提供了宝贵的求学机会,更为孝义这方水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它们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承载着无数师生的梦想与回忆,成为了孝义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虽岁月变迁,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仍激励着后辈莘莘学子逐梦前行。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尚云,生于1952年,祖籍山西省孝义市杜村乡南岺村。修业于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先后在孝义市多所中学任教44年,2012年孝义二中退休高级英语教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会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高级会员。主编英语专著多卷,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多篇。业绩入编《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英才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退休后重拾文学雅好,辟有《文人雅仕》、《乡音文苑》诸栏目,著有《兑中简史》、《名儒巨笔焦延甫略传》、《老王童回忆录》、《吕梁名人·梨园绝唱“十六红”》《老王童板话·乡间佚事》等作品。
来源:知彼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