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清晨,雨后初晴,沂源县东里镇河管员江东岭打开手机里的“河湖长制信息系统APP”,沿着沂河岸边开始了当天的巡查。屏幕上,河道分段、巡查重点、历史问题点清晰标注,他一边用手机拍下岸边的垃圾,一边语音记录:“沂河桩号23+500处有塑料袋堆积,已上传系统
10月18日清晨,雨后初晴,沂源县东里镇河管员江东岭打开手机里的“河湖长制信息系统APP”,沿着沂河岸边开始了当天的巡查。屏幕上,河道分段、巡查重点、历史问题点清晰标注,他一边用手机拍下岸边的垃圾,一边语音记录:“沂河桩号23+500处有塑料袋堆积,已上传系统并处理完成。” 这样的 “智慧巡河”,如今成了沂源339名河管员的日常。
沂源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智慧治水新路。
每条河湖都有“专属管家”
“以前巡河全靠腿,问题记在本子上容易漏;现在APP实时定位,发现问题拍照上传,两小时内就有专人对接。”江东岭展示着手机里的巡河记录,近一个月他已上报并跟进解决12个问题。这背后,是沂源县构建的 “县镇村三级河湖管理网络”, 全县256条河道全部明确 “责任田”,从县级河长到村级河管员,每人手里都有一份 “职责清单”,涵盖定期巡查、问题整改、群众反馈等8项具体任务。
为让责任不落空,沂源县动真格:每月发布各河道考核通报;结合12345市民热线投诉,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去年通过群众线索整改涉河问题47件。“有次我举报河边有人倾倒渣土,第二天就看到执法队来清理,还收到5元奖金。”家住沂河岸边的村民申文举说,现在村民路过河边,都会下意识“盯”着有没有异常。
清单化管理让河湖管护有了硬标尺,成了“明白账”。目前,沂源县河湖问题整改率达100%,动态清零机制有效避免了“旧疾复发”。
生态河湖常态化
在燕崖镇,白马河的碧水倒映着岸边的波斯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 “垃圾河”。“2020年整治时,我们清走了300多吨垃圾,拆除了12处违建,才让河道喘过气来。” 沂源县河湖长制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唐本哲回忆。如今,白马河已是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每天都有游客来此拍照打卡。
这是沂源县“生态河湖”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当地以“铁腕”治顽疾:通过“总河长抓总—县河湖长制保障服务中心分办—督查室督办” 的闭环机制,累计整治涉河问题2100处,清淤河道73公里,新建橡胶坝5座,让沂河行洪能力提升40%。同时,以“示范创建”树标杆,自2020年以来已建成9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今年还将打造牛栏峪河、巨东河等新样板。
“以前河边臭不可闻,现在夜里能听见蛙鸣。” 沂河沿岸的商户孙洪伟见证了变化,河道整治后,他开的饭店生意好了很多,“客人就爱坐在河边吃炒鸡、羊肉,说这才是‘向往的生活’。”
守护河湖成为全民共识
“有人在螳螂河非法电鱼,请立即核查!”不久前,沂源县检察院收到县河长办移送的线索,当天就联合水利部门抓获违法人员。这得益于当地创新的“河长制+检察长”机制,检察机关与河长办共享线索、联合执法,去年以来已办理涉河公益诉讼案件15件,挽回生态损失超200万元。
不止“检察蓝”发力,普通群众也能成为“护河使者”。沂源县推出“源来有你”公众护水平台,市民扫码就能上报问题、查看整改进度,目前已有2万人注册参与。“我孙女教我用这个平台,上周拍了张河边乱倒垃圾的照片,第三天就清干净了。”72 岁的护河志愿者张桂兰说。
白天河管员巡查、执法队盯守,夜间各镇组织专人夜巡,全时空管控让私采乱挖、非法排污无处遁形。“现在谁想动河道的‘歪心思’,得先掂量掂量——不仅有河长管,还有检察官盯、老百姓看。” 唐本哲说。
如今的沂源,沂河碧波荡漾,白马河花团锦簇,256条河道串联起生态画卷。下一步,当地将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创建,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从愿景变为常态。正如燕崖镇河管员孙奉明在巡河日记里写的:“每条河的故事,都是沂源人用守护写成的幸福答卷。”
来源:掌中淄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