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妈上周还在阳台叹气,说秋天一过,花就蔫了,结果我甩给她一张图:开封龙亭公园里那株“星空菊”,白天看像把银河揉进花瓣,晚上偷偷冒冷香,11月还在开。
我妈上周还在阳台叹气,说秋天一过,花就蔫了,结果我甩给她一张图:开封龙亭公园里那株“星空菊”,白天看像把银河揉进花瓣,晚上偷偷冒冷香,11月还在开。
她盯着手机愣半天,冒出一句:“这还是我认识的菊花?
”
我奶那辈人,把菊花当“熬冬信号”。
墨菊插瓦盆,金丝皇菊掰下来晒窗台,泡一缸黄汤,谁家小孩上火,灌两口,苦得直咧嘴,却乖乖咽下去。
那时候没“抗氧化”这个词,只知道喝完喉咙舒服。
现在倒好,浙大实验室把金丝皇菊拆成菊糖苷,论文说能喂饱肠道好菌;日本实验室更狠,直接榨干细胞,抗氧能力甩维C五十条街,一瓶面霜卖四位数。
菊花从土坷垃跳进试管,身价翻得比我基金还猛。
最离谱的是耐高温新品种。
农科院那帮人不声不响,把菊花花期推到12月中旬,北京胡同里都能开到打雪仗。
我试了网购两棵,快递箱拆开,根上还沾着河南泥,栽在出租屋空调外机旁,真挺到零下。
下班回去瞅一眼,黄灿灿戳在灰墙里,像给社畜打了一针续命药。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奶奶当年为啥把破瓦盆当宝:花不是花,是“我还在”的证据。
抖音上更疯。8亿播放的“菊花养护”话题里,00后把雏菊叫“菊次郎”,种子撒进奶茶杯,拍延时摄影,两天一剪,配日系滤镜,点赞几十万。
评论区全是“治愈”“emo退散”。
我滑着手机笑,转头看见自己那盆“星空菊”,花瓣边缘开始卷,像熬夜人的眼皮。
它才不管热搜不热搜,香还是照放,冷得愈狠,香得愈烈。
大英博物馆去年把乾隆年间的菊花瓷盘搬进展柜,洋人排队打卡。
讲解员说,18世纪欧洲贵族拿中国菊花纹当“东方神秘buff”,印在壁纸上,配红酒开趴。
我隔着屏幕乐:他们哪知道,这花当年在我奶奶手里,是治小孩上火的土方子。
文化这玩意儿,兜兜转转,从药罐到壁纸,再到试管,根子没离过土。
所以别再问“菊花有啥好看”。
它早不是文人画里的高冷符号,也不是你爷酒盅里的浮漂。
它现在能熬夜、能抗氧、能拍短视频,还能在雪地里给你一点黄颜色看看。
养不养都行,别小看它就行。
毕竟,能把银河揉进花瓣、把实验室搬进面霜、把治愈塞进奶茶杯的,没几种花能做到。
最后一句话:花能扛事,人也能。
来源:海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