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物体)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那么单个的活细胞也是一样的。如果将一个细胞的一生称为“生命历程”还是非常贴切的,但是称作“细胞周期”好像有点片面,因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一个由物质准备到细胞分裂高度受控,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而细胞的“一生”这个过程就像一段精密的旅程,充满了生长、决策、复制和终结。一、细胞是怎样来的?从生命起源到个体发育的漫长历程中去寻找答案。(一)地球上第一个细胞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约38亿年前),科学家认为,原始细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摘要:个体(生物体)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那么单个的活细胞也是一样的。如果将一个细胞的一生称为“生命历程”还是非常贴切的,但是称作“细胞周期”好像有点片面,因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一个由物质准备到细胞分裂高度受
原始细胞的模式图
从理论上看,在早期地球的原始大气(富含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和海洋中,通过闪电、紫外线、火山喷发等提供的能量,无机物可以化学反应生成氨基酸、核苷酸、糖类等构成生命的基本有机小分子。
米勒-尤里实验(1953年)在实验室模拟了早期地球环境,成功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如黏土矿物表面、高温蒸发等)可以聚合形成更复杂的蛋白质和核酸(RNA)。
这里有一个“RNA世界”假说: RNA可能最早出现,因为它既能像DNA一样储存遗传信息,又能像蛋白质一样催化化学反应(核酶)。这意味着最初的生命可能是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
脂肪酸和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自发地组装成脂质体——一种中空的球形结构,其双分子层膜能将内部的化学物质与外界环境隔开。 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微环境,为内部的生化反应提供了保护,是细胞结构诞生的关键一步。
4、原始生命体系的出现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膜的存在使复制过程更高效,而复制的分子又能利用膜外的原料。 这个最原始的系统具备了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的雏形,通过自然选择,最终演化出了第一个真正的、拥有遗传系统和膜结构的原始细胞。
“universal 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通常缩写为 LUCA,LUCA 并不是地球上第一个生命形式,而是现存所有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所能追溯到的最后一个共同的祖先种群。
细胞增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修复的基础。它是指一个亲代细胞(mother cell,称为母细胞)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分裂成两个子代细胞(daughter cell),两个子代细胞继续分裂,而使细胞数量增加。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体细胞( somatic cells )增殖的主要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产生两个在遗传信息上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有丝分裂中的“丝”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显微镜下可见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纺锤丝,它们负责牵引染色体的运动。
有丝分裂,包括一个分裂间期(interphase)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又包括一个DNA的合成期(S期),还有S期之前的G₁期和S期之后的G₂期。在细胞周期以外还有一个G₀期,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多发期生在G₁期)。
一个标准的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是细胞增殖的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持续时间长。
G₁期: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糖类、脂质等,但不合成细胞核DNA;
G₀期:也称静止期细胞(quiescent cell),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一旦得到信号指使,会快速返回细胞周期分裂增殖;
S期:DNA合成时期。;
G₂期:细胞核内DNA的数量已经增加一倍,染色体也加倍了。
分裂间期图示
传统上将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整个过程始于分裂间期,细胞为分裂做好了充分准备。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已由着丝粒连接着两条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核仁逐渐消失,核膜开始解体;在细胞两极,中心体(动物细胞特有)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并牵引所有染色体移动到细胞的赤道板(一个假想的平面)上。
此时期染色体形态最固定、数目最清晰,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最佳时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开,成为两条独立的子染色体;两组完全相同的子染色体分别被拉向细胞的两极。此时,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组。
到达两极的染色体解螺旋,重新变回细丝状的染色质;在新的细胞核周围重新形成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锤丝逐渐消失。
动物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分裂沟”,最终将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植物细胞: 在高尔基体小泡聚集在赤道板处,形成“细胞板”,逐渐扩展并与原细胞壁融合,形成两个子细胞各自的细胞壁。
遗传稳定性。
通过有丝分裂,母细胞将复制后的染色体精确、均等地分配给了两个子细胞,确保了遗传物质在细胞世代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正是生长和修复的基础。
一个重要的提醒: 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其细胞质内的物质和细胞器(如线粒体)的分配是大致均等,但不是绝对精确的(只有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绝对均等分配的)
有丝分裂是细胞数量的增加。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中。它的目的是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精子和卵细胞),从而当精卵结合时,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能恢复为亲代的数目,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的稳定。
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是:减数分裂前和有丝分裂一样,是染色体的复制,仅进行一次DNA复制,最后细胞连续两次分裂,两次分裂分别称为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
减数分裂前间期也可以人为地划分为G₁、S和G₂三个时期,最大特点在于其S期持续时间较长,DNA复制一次,细胞核大于其体细胞核,染色质也多凝集成异染色质。
分裂间期细胞
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减数分裂Ⅰ(meiosis Ⅰ):可分为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和末期Ⅰ,其中前期Ⅰ很重要,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以分为5个亚时期(substage),即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浓缩期或终变期。前期Ⅰ:(如下图所示)细线期(leptotene)已经复制了的染色质凝缩,呈单条细线状,看不到成双的染色体,它们是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
在二倍体生物中,每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态、大小相同。这两个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这一时期的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逐渐变粗,并侧向靠拢,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联会(synapsis),是减数分裂中重要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一个重要特点。
联会始于偶线期,终于双线期。
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成。配对完成的染色体为二价体(bivalent),二价体中每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每一个二价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也称为四分体(tetrad)。
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而且二价体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趋向分开,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出现交叉结(chiasma),此时联会消失。
此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更高,变得更加粗而短。
纺锤体形成,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注意,这是与有丝分裂的关键区别:有丝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同源染色体分离: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移向两极的每个同源染色体均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是遗传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时,着丝粒并未分裂。
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解旋变细。
核膜、核仁可能重新形成。
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或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半(从 2n 变为 n),但每条染色体仍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
染色体到达两极,解旋成为染色质; 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细胞质分裂。
最后,在雄性动物中: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大小相同、功能成熟的精子。
在雌性动物中: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大的、功能成熟的卵细胞和两到三个小的、退化的极体。
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过程,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最终发育成个体。
原核生物(如细菌、古菌)的分裂方式。过程比有丝分裂简单,细胞直接一分为二,产生两个遗传上相同的子细胞。
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我们通过有丝分裂,使细胞的数量越来越多,那么细胞数量会一直增多吗?当然不会。有些细胞会逐渐向不同的方向变化,有的进化成上皮细胞、有的进化成骨骼肌细胞、有的发育成神经细胞等等,像这样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植物的叶肉细胞
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特有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植物的表皮细胞
❶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❷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❸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❹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❺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细胞衰老是人体内发生的正常生理现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的实现自我更新。
2、细胞的死亡❶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如蝌蚪尾巴的消失、人的五个手指的发育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
❷细胞坏死(cell necrosis)
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1. 持续分裂的细胞:
一生不断循环周期,如骨髓干细胞、表皮基底层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
2. 终端分化的细胞:
进入G₀期后永不回头,专注于功能,如神经元、心肌细胞。
3. 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
这是细胞主动、有序的“自杀”行为。当细胞受损、异常或不再需要时,为了机体整体利益,会启动凋亡程序。
4. 细胞坏死:
这是细胞因外界伤害(如创伤、中毒、感染)而发生的意外、病理性死亡,通常会引起炎症反应。
所以,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追溯到你生命起点——那个由你父母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而这个受精卵,又来自于你父母身体内经过减数分裂的细胞。这条生命的链条,从38亿年前第一个原始细胞开始,从未间断。--
--
所以,一个细胞的一生是一段高度受控、精密而壮丽的旅程,它要么在分裂中传承生命,要么在静止中奉献功能,最终以凋亡或坏死的方式走向终点。
来源:向上生长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