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窗外晚秋寒雨。是狂风夹冷雨,气温骤降十多度,这是典型的寒潮来临。在北方,有些地方竟然下了雪,联想起头两日还在开空调降温,抱怨秋燥毒辣,这风雨之来,可谓极端。有人说一雨成冬。最忙碌而无奈的当属凡人,夹衣上身,还觉得冷瑟,不得已加了小薄棉袄。
窗外晚秋寒雨。是狂风夹冷雨,气温骤降十多度,这是典型的寒潮来临。在北方,有些地方竟然下了雪,联想起头两日还在开空调降温,抱怨秋燥毒辣,这风雨之来,可谓极端。有人说一雨成冬。最忙碌而无奈的当属凡人,夹衣上身,还觉得冷瑟,不得已加了小薄棉袄。
因为送人出行,在楼下逆风小立,看见风卷树梢,惊讶那秋木槿花在枝头摇摆,浑欲被风吹去,何等磨难之感。自然也想到了风雨中的人,以及那些风雨中的人生。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于冻,桂玉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唐 · 李群玉《金塘路中》
在唐朝,商品经济并不如现在发达。至少,服装产业是。身上的衣裳以及行李被褥多半是家人制做,以保证游子在外一年的冷暖。这可以从唐朝军队要求家庭制作寒衣送往前线,以及唐朝有固定的“授衣假”可以看出。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服装,御寒衣物和被褥,依然是普通人的贵重物品。
那么秋寒来临之时,在外的游子,最切身的体验,就是衣服不够多和保暖。而这种冷暖之感,既体现了季节,也体现了真实的困境,激发了最缠绵的思乡以及团聚之情。
早年李群玉在外交游,为的是赚取银两,养活家人,他的足迹 遍及河南、河北、陕西、大江南北。据我个人来推详,他从事的是商业贸易,常年水陆奔波。
在晚秋,他经行在吴头楚尾之地的一座古城,此地连绵的山峦,连着吴越楚,甚至秦地,这让我想起了大别山区沿江的某些古城。但是显然他没有想好,下一步该往何处去。他的脚步或者车马缓慢起来。但是明显他是不能回乡的。
在这里,菊花黄叶构成古城晚秋萧瑟的风景,在风雨中,家家闭户,各有温暖。只有他还在路上奔波。那入夜的灯火,照进他看似坚强,实际柔软的心。只有安定的家庭,才能有切实的温暖起居。但是赏心乐事,总是别家院。
他现在就是想多赚钱,他想着要翻过已经冰霜的高山,前往长安,但是又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银两支撑那里的生活和事业。
而他的家人还在湖南,等着他赚钱回去养家。他瞻前顾后,在寒风寒雨的夜晚,满腹忧思。
这是中年男人的困境,从古到今。
“逆旅故人少,今秋风雨多。
禾头欲生耳,农夫空悲歌。
饥肠望一饱,嗷嗷同雁鹅。
临风不把酒,奈此菊花何。” 宋 · 章甫《秋雨未已客怀不已》
章甫是一个清官。他是普通门庭考中进士,进入体制内,然后随机被派往各地做县官等小地方官。在宋朝这都属于基层官员,靠的是才华和报国的精神。
自然每到一地,就开展工作,应对各种官场压力。他将自己的这段人生称为逆旅,因为相知的朋友少,压力大。而且在穷乡避壤,黄河经常决堤泛滥,造成农业歉收,饥民四起。
所以开篇就是,自己的人生不顺,实际上的自然风雨也叠加。
在秋天的作物刚刚冒头的时候,水患就来了,农夫望着风雨中被淹没的土地,只能悲怆。
人们饥肠辘辘,渴望吃饱饭,嗷嗷待哺,聚集在他周围。
而他能够做什么呢?他实际上已经做的很多,比如驱逐害吏,赈灾放粮,修筑河堤,而且不断在上报请示。
但是这样的压力,这样的忧怀,他还有远方的家人,他对着衙门里的菊花,对花求醉。求在梦里解脱。
我非常欣赏章甫,这是一个为民的好官,虽然在极度的压力之下,他也是这样的悲怆伤怀。
“十年踪迹与君同,今日魂销执手中。
自是交深难话别,不关秋雨又秋风。”南宋 · 释文珦《别友 其一 》
对于宋朝的佛教,我研究较少。但是宋朝的僧人,出了很多诗僧。
他们的诗作包罗广泛,有着独特山水禅意,也有着至深的人间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中国的,中华文化的。
他的朋友到底是僧友还是俗友呢?这里不得而知。
不过一句话,我这十年的踪迹,和你是一样的。也就是颠沛漂泊。
今天见到了,握着双手,感慨欣喜如梦。
自然是交情深,难以将离别的话说出口,我留下你,我诚恳地留下你,不是因为外面下着秋雨,刮着秋风,那是天意。我留下你,是我,不肯分别啊。
释文珦经历宋末元初,想得见见到的人,多半是劫后相逢。人生和季节的多少风雨都经过,看见了故人,怎么可以放手?
“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 · 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其二 》
这首诗短小,但是如同一幅画。看到的人,自然有着代入感。
在射阳湖的湖上,秋风吹起了白色的浪花,秋雨翻卷着残破的荷叶。
三十里湖水白浪茫茫,在这里行船,风高浪大,烟雨凄迷。
人在船上,如同逆水行舟,如同人生之最烦难艰辛的秋。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盘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讨。”秋暮遣怀·陶宗亮 《秋暮遣怀》
这首诗,长期传为民国时期著名女侠秋瑾的狱中绝笔诗。
这首诗,却不是秋瑾写的。
当人生的最后,秋瑾面对清廷的审讯,无言以对,写下了最应景应心的一句前人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表达了她刚烈如菊花的性格,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当然还有无言的人生将尽,青春摧落的悲哀。
而这首诗的作者,是江苏诗人陶宗亮。他在江浙当地诗坛非常有名,死在秋瑾出生前20年。
秋瑾出身官宦之家,自幼有着很好的诗文功底,可以推断,她非常喜欢陶宗亮的诗。
当人生的最后,她能想到的,就是这首仿佛为她量身定做的诗吧。
人生如天地一叶浮萍,名利之中,人生如秋草一样凋谢。
但是秋草还有来年,重新发芽的时候,人生老去,难以换来最美的青春。
篱笆前的菊花,还没有开花,我怀抱冷酒,对着它。
此时秋风秋雨狂暴,让人忧愁,我害怕菊花被摧折,一晚上心情忐忑。
用什么来破除这些忧伤?让我负剑出门,壮游四海,登高处虽然寒冷但是尘俗气少。
我早上登上五岳,而晚上游览三洲。
只是人世的风波,朝夕来临,难以自保。
不如趁着晚秋归去家园,喝酒长醉,在乡野间,寻找最幽静的去处。
当然秋瑾还来不及那么舒适的归去。她像一朵半开的菊花,顶着漫天的风雨,用最壮烈的摧折,来宣告和黑暗的世界,同归于尽。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小瑞爱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