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5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教员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写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附上了他亲自拟定的“应读之书七十七种”。这封信如今被收录于《教员早期文稿》《教员年谱(1893–1949)》和《教员书信选集》等权威史料中,是一份真实存在的文献。那一年,他正值青年
本文源自:“向教员学习”知识星球
作者:安迪
1915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教员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写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附上了他亲自拟定的“应读之书七十七种”。这封信如今被收录于《教员早期文稿》《教员年谱(1893–1949)》和《教员书信选集》等权威史料中,是一份真实存在的文献。那一年,他正值青年意气,胸怀天下,决心以一己之力重建知识的秩序。这份书单的内容横跨中西古今,涵盖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十三大门类,显示出他惊人的学习视野与系统思维。
这份书单的意义,不仅在于阅读计划本身,更在于它展现了一个中国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艰难求索的轨迹。它是一份思想的蓝图,也是一份精神的自我宣言。通过它,我们得以窥见青年教员如何以国学为基、以世界学问为翼,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由此为后来思想的成熟奠定基础。那时,他尚未接触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但他所建立的求知结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已经在精神上做好了迎接新思想的准备。可以说,七十七种书单是一道通往未来的桥梁,桥的那一头,是一个即将从思想青年成长为时代引领者的教员。
1915年12月,教员在致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写道:“今拟一年内读七十七种书,以求通晓群学之概。”这份信件现存影印稿,收录于《教员早期文稿》(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与《教员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并被《教员年谱》卷一详细引述。学界普遍认为,这封信是教员思想走向系统自觉的标志性文献,反映了他从“感性求知”迈向“理性求学”的转折。
信中所列的七十七种书,分为十三类,原文如下:
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纲鉴易知录》《明史》《清史稿》《近世名人传》。
子学:《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墨子》《孙子》《吴子》《六韬》《商君书》《吕氏春秋》。
文学:《楚辞》《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选》《杜甫诗》《李白诗》《韩昌黎文集》《欧阳修文集》《苏轼文集》《辛弃疾词》。
哲学:《康德哲学》《斯宾塞哲学》《黑格尔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法意》《穆勒名学》《笛卡尔哲学》《叔本华意志论》《达尔文物种起源》。
社会与政治:《亚当·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洛克政府论》《傅立叶社会论》《圣西门学说》《蒲鲁东财产论》《克鲁泡特金互助论》。
自然科学:《几何原本》《代数学》《物理学原理》《地理学教科书》《天文学概论》《生物学通论》《化学概要》《地质学通论》。
教育学:《卢梭爱弥儿》《斯宾塞教育论》《福禄贝尔教育原理》《赫尔巴特教育学》。
心理学:《詹姆斯心理学》《孟德尔心理学》《华生行为学纲要》。
伦理学:《康德伦理学》《穆勒功利主义》。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逻辑》《穆勒逻辑学》。
经济学:《李嘉图原理》《马尔萨斯人口论》《边际效用学派论文若干》。
杂志与报刊:《新青年》《东方杂志》《太平洋杂志》《教育界》《甲寅》《江苏教育》《教育世界》。
这份书单的广度令人惊叹。从经史子集到近代哲学,从古代兵法到西方社会科学,从文学经典到自然科学教材,教员的阅读计划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可及的知识门类。更令人注意的是,他在这份书单中首次将科学与哲学、历史与伦理并列,表现出一种综合的求知姿态——他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学生,而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思考者。
从阅读史的角度看,这封信的意义不亚于个人宣言。它昭示了一个青年已经开始将学习视为“求理之道”,而非“谋生之术”。他不求专门,而求通识;不为功名,而为明理;他试图以读书的方式重新理解世界。这种精神,使他区别于同时代的多数青年,也使他在思想上具有罕见的自觉性。
二、分类与结构:知识体系的雏形
七十七种书的分类体现出一种独立的体系意识。教员并非随意罗列,而是依照古今与中西、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加以编排。这种系统性,显示出他在二十二岁时已具备构建“全人知识结构”的自觉。
首先,是以经史为根的传统板块。他仍以儒家经典为起点,重读《论语》《孟子》《春秋》《左传》等书。这一类书的存在,说明他并未否定旧学,而是以其为“文化根”。他深知只有理解中国的思想传统,才能理解当下的社会困境。
其次,是以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为主体的“新学板块”。他大量选读康德、斯宾塞、黑格尔、卢梭、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穆勒等人的著作,说明他渴望从西方思想中寻找解释世界的新工具。这一部分书籍,既代表他对理性思维的尊重,也显示他已意识到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第三,是以自然科学与心理学为代表的“近代知识板块”。教员在当时的师范生中是少见的理科阅读者。《几何原本》《代数学》《物理学原理》《生物学通论》都是近代科学的基础读物,这反映出他追求“科学的世界观”,希望以理性方式理解自然与社会。
第四,是以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为辅助的“方法板块”。他从卢梭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从康德到穆勒的伦理学,从亚里士多德到穆勒的逻辑学,皆可见他试图掌握“思考之道”与“育人之法”。这表明他并不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而追求思想的组织能力。
最后,是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时代板块”。《新青年》《东方杂志》《甲寅》等刊物是当时新思想传播的核心阵地。将这些刊物列入书单,说明他已意识到“思想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时代潮流。这也是他由书斋走向现实的前兆。
综合来看,这份书单的结构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传统经典提供文化根基,西方哲学提供理性方法,自然科学提供实证精神,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提供社会分析框架,教育与伦理学提供实践导向。这种知识体系的框架,已经预示了他后来哲学与政治思想的雏形:以历史为镜、以现实为题、以理性为器、以人心为本。
三、阅读人格:青年教员的精神标签
若根据这七十七种书的内容与方向为青年教员贴上标签,他至少具备以下几重特质。
第一,他是一个“全知型学习者”。在那个专业分化尚浅的时代,能如此系统地规划读书结构,显示出他惊人的自我管理与求知能力。他既读经史,又读科学;既重哲学,又重社会问题。这种学习视野,使他成为少有的“综合型青年”。
第二,他是一个“问题导向型思考者”。这份书单中每一门类都指向现实问题。读史为求治乱之理,读哲为求社会公义,读科学为求实证方法,读教育为求启蒙民智。他不是为博学而读,而是为解惑而学。这种问题意识贯穿他一生,也成为后来形成“从实践中来”的思想基础。
第三,他是一个“文化翻译者”。书单中的古今并列、中西并重,说明他有意识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他既珍视《论语》《史记》中的道德智慧,又积极学习卢梭与康德的理性思想。他的目标不是取代,而是融合;不是否定,而是重构。这种文化兼容力,是他后来能将外来思想本土化的重要前提。
如果把这种精神气质外化为职业选择,二十二岁的教员可以有许多道路:他可以成为一位史学家,因为他深谙史理;可以成为哲学家,因为他理解人类思想的脉络;可以成为科学教育者,因为他尊重理性与实验;也可以成为文学家,因为他对语言与修辞的掌握已显非凡。然而,他最终没有走向任何单一学科,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巨的道路——以思想和行动改造社会。这种选择,正源自他早年的知识结构:他不是局限于某个专业的人,而是一个以世界为课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者。
四、从思想青年到时代的教员
值得注意的是,1915年的教员虽然列入了《资本论(节译本)》与《互助论》等著作,但当时的他对这些思想还只是浅层接触。那一年,他对世界的理解仍以经验与理性为主,尚未真正进入唯物史观的体系。他对社会的关切更多来自道德情怀与民族危机感,对人民的认识还停留在伦理关怀而非历史主体的视角。换言之,七十七种书单代表的是一个文化知识者的求知起点,而不是一位理论家的成熟体系。
正是因为有这份广博的知识结构,教员在后来接触新思想时,才能迅速理解并吸收。他具备了语言、逻辑、历史、伦理、科学等多层面的背景知识,使他能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世界观。当他真正接触到新的理论体系——那一套以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学说时,他不再是盲从的追随者,而是有准备的创造者。他能在其中看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对应,能在哲学范畴中融入中国的思维模式,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
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1915年的七十七种书单,是他成为后来的“教员”的前夜。它是一场漫长思想旅程的开端,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为自己构建精神家园的努力。读书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理解并改造世界;知识不是装饰,而是武器。这正是那份书单所象征的意义。
结语
七十七种书单不仅是一位青年求知者的阅读计划,更是一种精神地图。它标记着一个时代的知识边界,也预示着一种新思想即将诞生的可能。通过这份书单,我们看到青年教员如何以传统为根、以理性为翼,构建起独立的知识体系;看到他如何在文化断裂的时代,以自学之力打通古今中外的思想脉络;也看到他如何从一个求学者成长为思想者,从一个读书人走向一个教人思考的人。
那一年,他二十二岁,尚未遇见决定他一生思想方向的理论,但他已拥有足以接纳它的思想结构与心智准备。此后,他会在更宏阔的历史洪流中,把书本的知识化为现实的力量,把青年时的求知之心化为行动的信念。正如他后来所说:“学问之事,贵在能用。”七十七种书单,正是这种“能用”的起点。
“向教员学习”战略行动力社群
这是一个不谈空洞主义、只研究打胜仗方法的深度学习社群。我们以教员的战略思想为根基,结合组织行为、历史结构与企业实战,重建当代创业者的战略直觉与组织穿透力。
发起者为深耕企业战略与组织能力构建的一线实践者,跨界对标方法论提出者,曾服务数百家成长型企业与商学院。我们相信:教员留下的,不是“语录”,而是能穿透周期、破解结构、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这里没有“粉丝”,只有实战者。我们共读共研共练,只为一件事:把思想,变成行动力;把战略,变成胜仗。
来源:发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