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12时,杨振宁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吴大猷先生。
文|编辑:东波
103岁杨振宁去世,14年前他曾说“我知道,已有人为我写好了讣告”。
当时他刚满90岁,坐在清华园的藤椅上,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脸上,说这话时嘴角带着笑,没有半点惧意。
2025年10月18日12时,杨振宁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吴大猷先生。
图片取材网络
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此后数十年,他深耕理论物理,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之一。
杨-米尔斯理论的意义,远超诺奖。上世纪50年代,他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这一理论,首次尝试用“规范场”统一电磁力与弱力。当时学界对此反应冷淡,直到70年代,物理学家们才发现,这一理论能完美解释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涵盖电磁力、弱力、强力三种基本力,为后来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奠定了基础。
2011年,有媒体提前准备了他的讣告。他得知后并未生气,反而笑着说:“生命有始有终,没什么好怕的。我这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够了。”那年,他还在清华大学开设“杨振宁讲座”,邀请霍金、温伯格等顶级物理学家来华交流,让中国学生直面前沿科学。
图片取材网络
晚年,他坚决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2016年,他在《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建造对撞机需耗资200亿美元,这对中国而言不是‘投资’,而是‘浪费’。我们更需要将资金用于基础科研、人才培养,而非追求‘世界第一’的虚名。”这一观点引发争议,但他坚持“我是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考虑”。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如同一座“理论物理的灯塔”。他的杨-米尔斯理论,让人类第一次掌握了“统一基本力”的工具,实现了爱因斯坦未完成的梦想。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粒子物理的进步,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本质的认知。
图片取材网络
晚年选择回到清华,对他而言是“回家”。他曾说:“我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是中国的土地养育了我。现在我老了,要把自己的知识还给祖国。”他向清华大学捐赠了5万余册个人藏书,推动建立“杨振宁学术交流中心”,还坚持为大一新生讲授“基础物理”,只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理论物理。
有网友在微博留言:“他把最珍贵的‘科学种子’留在了中国。”这条评论获赞超10万。在我看来,这句话恰如其分——他没有将自己的成就刻在纪念碑上,而是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年轻人心中。
从合肥的小院子,到西南联大的教室,再到诺贝尔的领奖台,最后回到清华园,杨振宁用103年走完了“科学报国”的一生。他历经巅峰与争议,却始终保持通透,可为什么他晚年要坚持给大一新生讲基础物理?
要我说,这就是他的“初心”。他当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条件艰苦却充满热情,现在想把这份热情传给年轻人。他常说:“基础物理是科学的根,根扎稳了,才能长出参天大树。”他不是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物理学家,而是想让他们懂得,“科学是有温度的,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事你怎么看?
来源:东波知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