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0伏HVDC技术架构采用创新的两级转换方案。第一级通过工业整流器将13千伏交流电转换为800伏直流电,第二级以800伏直流电作为母线直接为IT机柜供电。这种架构将传统的四级电压转换(800伏→54伏→12伏→1伏)简化为三级(800伏→12伏→1伏),显著
800伏HVDC技术架构采用创新的两级转换方案。第一级通过工业整流器将13千伏交流电转换为800伏直流电,第二级以800伏直流电作为母线直接为IT机柜供电。这种架构将传统的四级电压转换(800伏→54伏→12伏→1伏)简化为三级(800伏→12伏→1伏),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技术突破体现在采用全桥和半桥电路设计,在保持功率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升换流效率。这一改进带来多重优势:整体能效提升约5%,设备占用空间减少30%,铜母线用量降低40%,同时散热需求显著下降。特别是在54伏电压等级下,每兆瓦功率可减少约2万安培的电流负荷。
在电压转换的最后阶段,12伏至1伏的转换环节通过创新的电源伴侣模块实现。该模块不仅能完成精确的电压转换,还集成了电流提纯功能,有效控制纹波和过冲,确保GPU等核心芯片获得稳定纯净的电力供应。
台达的HVDC技术研发始于2023年,经过两年多的持续优化,目前方案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从技术成熟度看,2024年完成实验室验证,2025年进入试点部署,预计2027年将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客户拓展方面,台达已与两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并正在推进第三家客户的导入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eta作为元宇宙领域的先行者,其技术路线与台达方案高度契合。目前Meta展示的解决方案中,既包含自研的"智慧女神"项目,也整合了英伟达的先进技术。
根据产品规划,Robin系列将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代产品采用边柜供电模式,第二代升级为集成化Pod解决方案,将电源、液冷和管理系统整合在8-10米的独立机柜内。
从成本构成来看,HVDC模块的直接成本约为0.3元/瓦,考虑到研发摊销和利润空间,市场售价维持在0.5元/瓦左右。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还需要增加干式变压器、配电单元等组件,导致系统总成本上升至2.5元/瓦。
正负400伏方案因采用一端接地技术,电力电子处理要求较低,其系统成本较800伏方案低约8-10%。这种成本优势使得正负400伏方案在特定应用场景中更具竞争力。
当前市场价格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北美市场因品质要求较高,系统价格维持在2.5元/瓦水平。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由于竞争激烈,同类产品价格仅为北美市场的60%。随着更多供应商进入市场,预计2026年系统价格将逐步下降至1.5元/瓦。
Meta作为行业标杆客户,其规划显示将部署10,000个IT机柜。按照每个机柜400千瓦的配置计算,总需求达到4GW。考虑到冗余配置要求,实际订单规模将在2-4GW之间浮动。
台达目前已获得Meta首批600兆瓦订单,预计市场份额最终可达50%。订单执行方面,8月启动备货,10月开始分批交付,预计2025年完成全部订单交付。
英伟达的Robin芯片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送样,2027年实现量产。基于英伟达5万个机柜的规划目标,台达有望获得40%的市场份额,对应2-4GW的订单需求。这个规模与Meta项目相当,确保了下游需求的持续性。
当前市场竞争呈现多元化格局:维谛凭借液冷技术建立差异化优势;ABB和施耐德在配电系统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而台达则在核心电源模块领域占据主导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竞争对手的系统,也大量采用台达的电源组件。
核心竞争优势台达的核心优势建立在四个方面:首先是40年积累的电源技术底蕴,能够提供低至0.65伏的高品质直流电源;其次是深厚客户关系,与部分头部客户的合作超过25年;再次是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力,从电源到热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最后是持续的创新能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8%。
业务协同效应在业务布局方面,台达坚持以电源技术为核心,热管理、系统集成等业务围绕电源需求展开。这种聚焦战略使得各个业务板块形成强大协同效应,在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Q:技术架构的核心价值?
A:通过简化转换层级,实现能效提升、成本降低和可靠性增强的三重收益。
Q:商业化进度如何?
A:技术准备就绪,2024年试点,2025年推广,2027年规模化应用。
Q:成本竞争力?
A:当前系统成本2.5元/瓦,预计2026年降至1.5元/瓦,具备持续降本能力。
Q:订单可见度?
A:已获600兆瓦确认订单,未来两年潜在订单4-8GW,需求明确。
Q:护城河在哪里?
A:技术积累、客户信任、完整方案和持续创新构成的综合壁垒。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