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装甲作战剧本上,此刻就是一页纸被翻起时。陆军某旅坦克指挥员一句话点题:装甲战由2公里内对轰,变为超视距作战。九三阅兵首次亮相、 如今,装备部队的100式坦克与支援战车,正在把新打法落实到行动中去。彼岸美军也催生M1E3预原型车,年底交付,焦虑。
在装甲作战剧本上,此刻就是一页纸被翻起时。陆军某旅坦克指挥员一句话点题:装甲战由2公里内对轰,变为超视距作战。九三阅兵首次亮相、 如今,装备部队的100式坦克与支援战车,正在把新打法落实到行动中去。彼岸美军也催生M1E3预原型车,年底交付,焦虑。
100式不单打独斗,它有个贴身“分队伴侣”—100式支援战车,后舱放飞旋翼无人机,空中持续侦察,画面、坐标、航迹通过车载数据链回传到坦克上,目标在屏幕上一键锁定,避免抻脖子露头,“把战场天花板掀了”。
100式主炮105毫米不离谱,但是能挂炮射导弹,射程打到10公里,把传统2公里内比拼反应和钢板的“对脸互殴”变成“你刚架好炮位我导弹就上路了”。支援战车还可以远程控制地面无人侦察车、无人战车,前出探路,拐角试探,贴近打击。无人战车上红箭12,射程至少4公里起;遇上强硬对手时,支援车当节点,坦克后置“当炮台”。“天上有一双眼睛,地上有一条腿,后方有一拳头”的侦察-指挥-打击全链条贯通,不是“一车强”,是“一队强”,重在体系。
M1A2SEPv378吨重,比虎式还重20吨,桥梁,铁路,隐蔽,运输都不行。M1E3被逼将体重砍成60吨级,重新计算了结构、布局,“祖传工艺”也被收起来了,动力源从费油的燃气轮机换成卡特彼勒柴油混动,理论上能省下40%油耗,可路试还没有结束。对面把柴电混动开进连队,官兵评价“好用”:安静、省心、热端信号低,夜战更吃香。
为了减重、降体积,美军坦克想把乘员人数从4个降到3个,换成自动装弹机。一换就生出新事来,这回得应付颠簸靠得住性,卡弹怎么弄,弹仓隔断这些新鲜题,只能先拿试制车送到部队边用边改去。按理说应该是在厂房里先把这磨合给走通的,现在就只能“打样改图”。
防护上乌克兰战场上给坦克上了“狠课”,传统反坦克导弹不稀奇,FPV无人机才是阴影:从盲区窜近,直戳车顶、发动机盖、炮塔环。美军“战利品”系统拦导弹有效,但对付体小、慢速、低红外的自杀机很吃力。100式给出另一答案:车顶布置雷达与光电探头盯住低空慢小目标,配拦截弹和软杀伤干扰器,先探测再处置,给坦克兵脑袋加了一层护罩。顶上“做好”了,才敢抬头“看天”。
美军通用动力提出PERCH发射柱,从坦克上直接射出“弹簧刀”300/600,巡飞弹让手变长。但这更像是在老房上打补丁:功能加了,底层信息流、指挥流没重构。100式不一样,它一开始就给支援车、无人机、无人战车、炮射导弹、数据链“成套设计”。差异一比便知: 谁先发现,谁先合成,谁先出手。
时间维度也拉开,军报用“列装”二字,意味着100式过了试验田。美军就算按计划,年末才有预原型车,明年初送四辆试用,还得继续收反馈,“座椅护腰”“火控交互”“装弹机脾气”。细节不是小事儿,却留给他们的打磨时间,被现实一点一点啃掉。
美国陆军科学委员会2023年表示,到了2040年代高强度战场,艾布拉姆斯或许就不再是主角。乌克兰的“剧透”也够了,战场上M1挂应急防护就像看宣传片一样不一样,不是坦克不行了,是人过时了。
超视距不是魔法,侦察得继续,链路需稳定,抗干扰过得去,无人机得回来,电池得耐寒耐热,无人战车要通过避障和越障考核,易损件得能扛造,炮射导弹10公里以外风雨热流烟幕影响大。信息化不是多装屏,是把“看懂-看准-打到-打穿”每步接牢。
105口径小?答案在打法:远距靠导弹点杀,近距穿甲弹对拼,多弹种协同,口径不是唯一标准;减重带来机动飞跃,“全域机动”靠它支撑。
官兵安全取决于探测、 反应和弹药,顶部威胁已成为共识,“车顶堆满传感器”是大势所趋。没哪件事有绝对的保险,但是人最重要,那结果就不一样—100式车顶那几个“眼睛”。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