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实锤!上百家医院栽在血糖检查上,这3个坑普通人赶紧避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22:24 1

摘要:刚进入10月下旬,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释放的一则监管动态,在医疗圈和老百姓中间引发热议:全国已有上百家医疗机构因血糖检查不规范被依法处理,累计追回违规医保基金近6000万元,部分机构还被处以1至2倍罚款。这绝非小题大做——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血糖

刚进入10月下旬,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释放的一则监管动态,在医疗圈和老百姓中间引发热议:全国已有上百家医疗机构因血糖检查不规范被依法处理,累计追回违规医保基金近6000万元,部分机构还被处以1至2倍罚款。这绝非小题大做——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血糖检查作为糖尿病防治的"核心监测手段",结果不准或流程违规,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可能耽误健康管理。更关键的是,自2025年9月25日起,国家医保局启动的医保基金管理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已全面铺开,血糖检查正是重点核查的高频项目,加上10月15日全国多地刚调整完动态血糖监测等项目价格 ,不管是去医院检查还是在家自测,这3个坑都得提前摸清。

第一个坑是没指征乱开单,重复检查白花冤枉钱,这也是此次专项整治中医疗机构暴露最多的问题。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感冒发烧去医院挂内科,医生顺手就开了血糖检查单;糖尿病患者明明血糖控制得很稳,一个月内却被要求查了三次糖化血红蛋白。这些看似"常规操作"的背后,其实藏着明确的违规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乃适早就提醒过,血糖检查并非人人需要、次次必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里清晰划定了检查指征:健康人群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没有多饮多尿等症状的,根本不需要常规筛查;即便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查一次即可,没必要频繁检测。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医疗机构为了增加营收,硬是把"可选项目"变成了"必查项目",这种行为已明确违反诊疗规范 。

从法规层面看,《医师法》明确规定,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可处1万至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还会吊销执业证书;《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更严,不仅要全额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还要处以1至2倍罚款。这次专项整治就是给所有医疗机构提了醒,规范检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对普通人来说,学会主动判断很重要。如果只是常规体检,自己年龄不大、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身体也没出现异常症状,完全可以主动询问医生"这个检查有必要做吗";糖尿病患者复查时,一定要带上近期的检查报告,提醒医生自己的检查频率,避免重复花钱。而且从2024年底开始,国家已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5年底前医联体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检查结果都能通用,换家医院不用再重复抽血。

第二个坑藏得更深——操作不规范,好结果也能测成坏数据。很多人觉得血糖检查就是扎个手指、抽管血,没什么技术含量,可实际上从准备到操作的每一步都有讲究,哪步错了都可能让结果"失真"。

我身边的陈阿姨就踩过这个坑。上周她去社区医院查空腹血糖,早上6点就空腹出门,结果排队等到10点才抽血,报告显示血糖值7.2mmol/L,吓得她赶紧买了降糖药。还好女儿带她去大医院复查,李乃适主任医师一问才发现问题: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根本不是真实的血糖水平。按照标准流程,空腹血糖检查得禁食8-12小时,且必须在早晨8点前完成采血,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医院里的操作细节更不能忽视。有次我陪外公去复查餐后血糖,看到护士在他放下筷子时才开始计时,这其实是典型的操作错误。正确的做法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再采血,这样才能准确反映胰岛对食物的反应能力。要知道,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联度比空腹高血糖更高,一旦测不准,很可能错过调整治疗方案的关键期。

就连消毒这种小事也有门道。不少人在家自测时用碘伏消毒,结果每次数值都偏高;还有人酒精没干就扎针,血液被稀释导致结果偏低。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用75%的酒精消毒指腹,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采血,第一滴血弃去不用,用第二滴血检测才准确。如果用力挤压手指,组织液混入血液,也会让结果偏低,采血前可以轻轻按摩手指,从指根往指尖推,让血液自然流出。

第三个坑最容易被忽视——家用血糖仪瞎摆弄,测了不如不测。现在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家里都有血糖仪,可要是用法不对,反而会误导治疗,甚至出现错误代码影响判断。

同事老周就犯过这种错。他去年买了血糖仪后,觉得"机器肯定准",一年多没校准过,上个月去医院抽血,结果比家里测的高了1.6mmol/L,赶紧找售后咨询,才知道血糖仪得定期校准。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初发布的指南里明确提到,血糖仪一般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校准一次,温度、湿度变化都会影响准确性,新换试纸时最好也校准一次。

更常见的问题是试纸使用不当。有位网友在抖音上分享,自己测血糖时频繁出现E-3错误代码,后来才知道是试纸开封后放了8个月,早就过了6个月的有效期,而且一直放在潮湿的卫生间,受潮后酶活性下降,根本测不准。其实试纸必须密封存放在干燥阴凉处,温度保持在10-30℃,湿度不超过80%,这些细节说明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可惜很多人根本不看。还有人插试纸时没注意方向,导致出现E-4错误代码,重新正确插入后就恢复正常了。

自测时的"想当然"操作更危险。有糖尿病患者为了测"真实血糖",居然在检查前停用降糖药,结果血糖飙升,反而掩盖了真实的控制情况。李乃适主任医师明确提醒,检测的目的就是看药物是否有效,该吃药就吃药,这样测出来的结果才对调整方案有帮助。还有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忽略了餐后血糖,要知道约5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只有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完全正常,漏测了很可能耽误诊断。

测完后的细节处理也很关键。很多人测完就把结果扔了,复查时全凭记忆跟医生说,这其实是错的。血糖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每次检测都得记录血糖值、时间、吃了什么、有没有运动、用了什么药,形成"血糖日记",医生才能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方案。如果血糖波动大,或者是妊娠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考虑动态血糖仪,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将其纳入医保,但必须由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开处方才能报销,能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数据,发现那些隐匿的高低血糖。

这次国家严查血糖检查,加上各地调整检查项目价格、强化费用审核监管 ,本质上是为了规范医疗行为,守护好老百姓的健康和"钱袋子"。上百家医疗机构被处理,就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以后检查会越来越规范。但健康终究是自己的事,咱们得主动掌握常识,避免踩坑。

不过还有些问题值得琢磨:不同品牌的血糖仪校准方法有差异吗?社区医院的血糖检查结果,去异地大医院能直接互认吗?老年人看不清说明书,有没有更直观的视频教程教用血糖仪?

来源:九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