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湖北石首人的朋友圈,被一则医疗调整消息刷了屏: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还有所有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和新生儿科,全撤了。有人第一反应是“以后生孩子去哪儿?”“乡镇的孕妇要跑老远看病了”,但仔细看政策才发现,这不是“缩减服务”,而是花近1亿把全市的妇幼资源“凑成了拳头”
最近湖北石首人的朋友圈,被一则医疗调整消息刷了屏: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还有所有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和新生儿科,全撤了。有人第一反应是“以后生孩子去哪儿?”“乡镇的孕妇要跑老远看病了”,但仔细看政策才发现,这不是“缩减服务”,而是花近1亿把全市的妇幼资源“凑成了拳头”——9月29号,整合后的产科和新生儿科在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正式开诊,当天就接了5个新生儿。今天就把这事说透:为啥要撤、新家好不好、普通孕妇该注意啥,看完就懂这波调整不是“减法”是“升级”。
一、先理清:不是“关科室”,是200张床位的“大合并”
先明确一个关键信息:石首不是“取消”产科和新生儿科,而是“整合”——把原来散在各家医院的产科医生、设备、床位,全搬到市妇幼保健院的新楼里,集中起来提供服务。
2025年9月22日,石首市卫健局发了正式通告,说为了推进医共体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决定对全市产科、新生儿科业务进行整合,9月29日起,除了市妇幼保健院,其他医院都不再提供这两项服务。这个调整不是“突然袭击”,早在2024年12月,投资近1亿元的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就已经搬好了,新院区建筑面积26800平方米,光编制床位就有200张,专门开设了妇产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科室,设备都是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配的。
简单说,以前是“各家医院都有产科,但每家都不强”,现在是“所有资源聚在一处,把服务做精”。就像石首某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医生李姐说的:“以前我们科一个月最多接10个产妇,设备放着都落灰,医生久不接难产案例,技术都快荒了;现在跟人民医院的骨干医生搭班,新院区还有专门的高危妊娠手术室,心里都踏实多了。”
二、为啥非要“合并”?不是任性,是“人少+费钱”逼的
石首这么调整,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是全国很多县域都在面临的“供需难题”——生孩子的人少了,分散的产科撑不下去了。
1. 核心原因:新生儿数量降了,科室“养不起”
最实在的问题是“病人不够”。全国数据显示,2024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少了快600万,石首也不例外,2021年每1000个人里生孩子的还不到1个,跟几年前比降了不少。乡镇卫生院的产科更明显,有的一个月接生不到10个,但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必须配齐新生儿呼吸机、产床这些设备,一台呼吸机就要几十万,加上医生工资、设备维护费,根本收不回成本。
四川旺苍的情况更典型,4年里新生儿少了一半,但三家医院还有68个产科医生、94张床位,最后只能整合——“总不能让医生天天闲着、设备落灰吧?”。石首的调整也是一个道理:与其让资源分散浪费,不如集中起来高效利用。
2. 现实需求:分散服务“不保命”,高危产妇要“硬实力”
生孩子不是小事,尤其是高危妊娠,对医生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以前石首的乡镇卫生院接不了难产,产妇得往市医院转;市人民医院有技术,但新生儿抢救设备不如专业妇幼机构全。这种“分散状态”,遇到紧急情况很容易耽误时间。
整合后这个问题解决了:新院区集中了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产科骨干,能直接做高危妊娠手术,新生儿科还有专门的抢救单元。就像卫健局工作人员说的:“以前是‘每家都能接普通产妇,但没人能接复杂病例’,现在是‘普通分娩有保障,高危情况能救命’,这才是真的对母婴负责。”
3. 政策方向:全国都在搞“资源凑堆”,不是石首独一份
石首的调整不是个例,最近湖北、四川好多地方都在做类似的事:四川夹江关了县人民医院开了45年的产科,把资源拢到新盖的妇女儿童医院;四川旺苍直接整合三家医院的产科资源,集中服务。
这其实是国家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要求——让县域医疗资源“抱团发展”,把钱花在刀刃上,既避免浪费,又能提升服务水平。石首只是跟着这个趋势,把妇幼领域的资源先整合到位了。
三、新院区靠谱吗?200张床位+骨干团队,这3个优势比以前强
很多孕妇最关心:“合并后会不会更挤?服务会不会打折扣?”从开诊后的情况看,新院区的优势比以前更明显,主要体现在这3点:
1. 硬件升级:1亿投资的新楼,设备比以前全
新院区是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的,占地面积17974平方米,除了200张床位,还开了儿童保健科、儿童康复科,连医学影像、检验这些辅助科室都配齐了。以前市人民医院没有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无创呼吸机,新院区全有;乡镇卫生院做不了的孕期唐筛、无创DNA检测,在这里不用排队就能做。
刚在新院区生了宝宝的张女士说:“比以前方便多了,孕期检查、生孩子、产后康复能在一个地方搞定,病房里还有独立卫生间,比老医院的条件好太多。”
2. 医生“强强联合”,不用再“跨院求诊”
整合不是“裁医生”,而是“聚专家”。新科室的医生是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挑的骨干,还有原来乡镇卫生院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相当于把全市的“产科好手”凑到了一起。
以前孕妇要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妊娠并发症,得先去市人民医院看内科,再回产科产检;现在新院区有“高危妊娠联合门诊”,内科、产科医生一起会诊,不用来回跑。有20年产科经验的王医生说:“以前在中医院,一年遇不到几个复杂病例,现在跟人民医院的专家搭档,技术进步得更快,处理起来也更有底气。”
3. 服务更集中,从怀孕到育儿“一站式搞定”
以前生孩子在产科,孩子体检在儿科,产后康复要找私立机构;现在新院区能提供“孕期保健-分娩-新生儿护理-儿童康复”的全流程服务,不用再东奔西跑。
比如新生儿出生后有黄疸,以前要转到市人民医院的儿科,现在新院区的新生儿科就能直接治疗;产妇想做产后盆底肌修复,楼下的康复科就能预约,不用再专门找地方。这种“一站式服务”,对新手爸妈来说省了太多事。
四、孕妇最关心的3个问题,官方其实早有答案
调整初期,大家难免有疑问,这些常见问题其实在通告里、开诊仪式上都有明确说法,整理出来给石首的准妈妈们参考:
1. 乡镇孕妇要跑老远生孩子?有“转诊+产检点”兜底
这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住在偏远乡镇的孕妇,担心产检、生孩子不方便。其实卫健局早有安排:
- 产检不用跑市区:各乡镇卫生院保留“妇幼保健门诊”,能做常规的孕期检查、胎心监护,有异常再通过“绿色通道”转去新院区;
- 紧急情况有保障:乡镇卫生院都有专门的转诊车,遇到破水、见红等紧急情况,打120就能直接送新院区,路上还有医生随车监护。
住在团山寺镇的李阿姨,儿媳怀孕8个月,她说:“现在在镇上就能做产检,医生说有问题会直接联系市区的专家,不用我们自己瞎跑,挺放心的。”
2. 新院区会不会排队?提前预约能省2小时
新院区刚开诊,确实有不少孕妇担心排队。其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避峰:
- 线上预约:在“石首市妇幼保健院”微信公众号上,能预约产检时间、选择医生,到院后直接按预约号就诊,不用排队等;
- 错峰就诊:上午10点前、下午2点后是就诊高峰,尽量避开,选择上午10点后、下午4点前过来,排队时间能省一半。
刚做完产检的陈女士说:“提前在公众号约了10点半的号,到院扫码就能看,全程不到1小时,比以前在人民医院排队2小时快多了。”
3. 原来的产检资料没用了?全市医院“信息互通”
有的孕妇已经在市人民医院做了几次产检,担心换地方要重新查一遍。其实不用,石首已经实现了“医疗信息互通”,原来在其他医院做的B超、抽血报告,新院区的医生能直接查到,不用重复检查花冤枉钱。要是担心资料不全,也可以带好原来的产检本,医生会补录信息。
五、不只是石首:县域产科整合,该注意啥才不“伤民心”
石首的调整是趋势,但要让老百姓认可,还有几个细节得做好。全国其他地方的经验,石首或许可以参考:
1. 过渡期别“断档”,老病人要“接得住”
四川夹江在整合时,给了3个月的过渡期,老医院的产科继续接诊,直到新医院完全就绪;石首的调整从通告到执行只隔了7天,虽然效率高,但部分刚建档的孕妇有点措手不及。其实可以在调整前1个月就发布预告,让孕妇有时间转院、预约,减少慌乱。
2. 宣传要“接地气”,别只发官方通告
很多老人、乡镇居民不看官网,不知道产科搬哪儿了。可以在乡镇卫生院、村委会贴海报,用方言录宣传语音在村广播里播,让大家都清楚“去哪儿产检、怎么转诊”。比如黄冈就用“村医上门讲”的方式,把整合政策说给老人听,效果比发通告好得多。
3. 后续服务要跟上,别“只整合不优化”
整合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根据孕妇需求调整服务,比如增加夜间产检、开设“新手爸妈课堂”、优化转诊流程等。四川旺苍整合后,专门加了“产后随访”服务,医生每周上门看新生儿,老百姓的认可度就很高。
石首撤掉分散的产科和新生儿科,看似是“做减法”,实则是“做加法”——把浪费的资源省下来,换成更全的设备、更强的医生、更集中的服务。对老百姓来说,生孩子、看儿科,比以前“更有保障”,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医疗资源的核心不是“数量多”,而是“用得好、能救命”。
最后想问问石首的朋友:你身边有孕妇经历了这次调整吗?产检、生孩子比以前方便了还是更麻烦?你觉得新院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要是你住乡镇,产检的便利性够不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也给其他准妈妈们提提建议。
来源:路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