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午后的资本市场,被一则迟来的诉讼消息搅成了漩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美国法院起诉蔚来及其创始人李斌的旧案突然发酵,瞬间引发中、美、新三地股价“地震”——港股蔚来盘中暴跌13%,触及47港元的两年低点;新加坡交易所股价跌超9%,美股盘前跌幅
10月16日午后的资本市场,被一则迟来的诉讼消息搅成了漩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美国法院起诉蔚来及其创始人李斌的旧案突然发酵,瞬间引发中、美、新三地股价“地震”——港股蔚来盘中暴跌13%,触及47港元的两年低点;新加坡交易所股价跌超9%,美股盘前跌幅直逼7% 。这场由管理着近万亿美元资产的新加坡主权基金掀起的诉讼,绝非普通的投资纠纷,更像是一场横跨三地市场、缠绕商业模式争议的“资本三国杀”,将蔚来的BaaS模式从“创新标杆”拽进了“财务欺诈”的舆论战场。
GIC的诉状,精准瞄准了蔚来最引以为傲的BaaS(电池即服务)模式根基——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这家由蔚来与宁德时代等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被GIC指控为蔚来的“影子载体”:蔚来仅持有19.8%股权,却通过合同条款、服务控制、收入代收等隐秘方式实现“实际掌控”,却刻意隐瞒关联关系 。
争议的焦点在于6亿美元收入的确认方式。按照蔚来的会计处理,将电池一次性出售给蔚能时,便全额确认收入,这直接推动其2020年四季度营收从28.5亿元飙升至66.4亿元,增幅达133%。但GIC在诉状中直言这是“财务魔术”:消费者本应按月支付的电池租金,被蔚来通过蔚能提前“折现”为当期收入,违反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理应在租赁周期内分期确认。更致命的是,若“实际控制”的指控成立,蔚来需将蔚能并入合并报表,整个收入确认逻辑将彻底崩塌。
这场争议并非首次出现。2022年做空机构灰熊就曾抛出 identical 指控,将蔚来与蔚能的关系比作“欺诈范本”瓦兰特制药与其秘密药房的组合。但蔚来很快启动独立调查,聘请国际律所与法证会计师出具“无不当行为”的结论,连美国SEC的问询也最终无下文,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投行更直言灰熊“严重误解商业模式” 。如今GIC重拾旧案,更像是用主权基金的分量,给这场持续三年的争议按下了“升级键”。
这场诉讼的“三国杀”底色,藏在各方的特殊身份与利益立场中。
作为原告的新加坡GIC,打破了主权基金“低调沟通”的惯例,成为已知首例起诉中概股的主权基金。其背后既有实打实的亏损压力——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间,GIC累计买入5445万股蔚来ADS,按股价波动估算损失达5亿至20亿美元;更有瑞幸事件后的“风控觉醒”——当年侥幸从瑞幸崩盘前脱身的经历,让其对复杂关联交易格外警惕 。选择在美国起诉,则是看中其成熟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试图以“证券欺诈”定性获取高额赔偿。
美国市场扮演着“规则裁判场”的角色。诉讼落在纽约南区地方法院,这里向来是中概股集体诉讼的“重灾区”,苹果、阿里巴巴都曾在此付出数亿美元和解代价 。尽管法官已下令暂缓审理,等待2022年同类集体诉讼的结果,但美国会计准则(GAAP)对“收入确认”与“实际控制”的界定,将直接决定蔚来的命运——若GIC的指控成立,不仅蔚来需巨额赔偿,整个“硬件即服务”行业的财务规则都将改写。
中国则是这场博弈的“业务基本盘”。BaaS模式诞生的初衷,是通过“车电分离”降低购车门槛,支撑蔚来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全国超3000座换电站仍依赖这一模式运转。对国内投资者而言,诉讼引发的股价暴跌更像是“情绪杀”——毕竟蔚来三季度交付量达8.7万辆,同比增长40.8%,基本面仍在改善。但持续亏损(二季度净亏近50亿元)与融资依赖(9月刚融11.6亿美元)的现实,让这场跨境诉讼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
“三国杀”的激烈程度,在三地市场的股价波动与机构表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10月16日的暴跌中,港股投资者反应最激烈,盘中13%的跌幅印证了对“中概股合规风险”的敏感;新加坡市场虽跌超9%,但恐慌情绪稍缓——毕竟GIC的起诉被视为“个案维权”,而非对新交所上市企业的否定;美股则呈现“先慌后稳”,盘前大跌后随蔚来回应逐渐收复失地,反映出市场对“旧案重提”的理性判断 。这种差异恰是三地市场生态的缩影:港股对政策与诉讼风险最敏感,美股更看重法律程序进展,新交所则受本土主权基金行为的微妙影响。
华尔街投行的分歧更添戏剧性。瑞银坚持看涨至8.5美元,认为BaaS模式的创新价值未被充分定价;巴克莱却给出3美元的看跌目标价,直指其“财务工程风险”与现金消耗压力。这种对立本质是对“蔚来叙事”的两种解读:乐观者视其为“生态构建者”,换电联盟与全球化战略能打开长期空间;悲观者则认定其是“资本消耗机”,四年累计亏损超400亿元,盈利前景渺茫。
对蔚来而言,这场诉讼最大的冲击并非潜在赔偿,而是商业模式信任度的崩塌。BaaS模式曾是其区别于特斯拉、比亚迪的核心标签,通过蔚能实现“资产出表”与“收入前置”,既美化了财报,又降低了用户门槛。但GIC的指控撕开了一个缺口:当创新模式与会计合规产生冲突,资本市场究竟该信任“商业逻辑”还是“财务规则”?
蔚来的回应始终强调“指控无依据”,反复提及2022年的独立调查结论与SEC无后续的问询结果 。但市场的疑虑并未消散——若蔚能真的“表面独立”,为何蔚来要为其提供全额担保?为何电池租赁收入仍由蔚来代收?这些细节让“实际控制”的指控难以彻底撇清。更棘手的是,诉讼可能加剧融资压力:蔚来当前现金储备272亿元,虽能覆盖短期开支,但换电站建设、技术研发仍需巨额投入,诉讼引发的信任危机可能推高融资成本。
如今这场诉讼已被按下“暂停键”,但围绕它的博弈远未结束。若集体诉讼最终判决蔚来胜诉,将为“硬件即服务”模式的财务处理树立标杆,蔚来的创新叙事将重获认可;若败诉或被迫和解,不仅要付出巨额赔偿,BaaS模式的会计处理方式可能被强制调整,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设计。
对GIC而言,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诉讼已是一次成功的“风险对冲”——既向市场传递了对财务透明度的强硬立场,也为自身的投资亏损寻找了追责出口。而对中、美、新三地市场来说,这起首例主权基金起诉中概股的案件,将成为跨境资本治理的典型样本:如何平衡创新包容与合规监管,如何协调不同司法辖区的规则差异,都将在判决结果中找到答案。
10月17日,蔚来股价迎来小幅反弹,港股涨2.17%,新交所涨2.7%,仿佛市场情绪暂归平静。但这场“三国杀”留下的涟漪远未平息:当一枚电池的收入确认方式,能搅动全球三大市场的资本神经,当主权基金拿起法律武器追责中概股,意味着跨境资本市场的“信任游戏”已进入更严苛的新阶段。对蔚来而言,证明自己的不仅是销量增长,更要在会计账本上重建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毕竟在资本江湖里,创新可以溢价,但合规才是底线。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