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杨振宁走了,他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的底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07:21 2

摘要:杨振宁的起点就带着书香气。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家里的学术氛围打小熏陶着他。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早早冒了头,1945年考中庚款留美公费生,跟着费米、泰勒这些物理学界的大牛学本事。1949年进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奥本海默当院长的地方,一待就是17年,

10月18日,北京传来消息,杨振宁先生走了,享年103岁。这位跨世纪的物理学家,名字早刻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史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振宁的起点就带着书香气。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家里的学术氛围打小熏陶着他。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早早冒了头,1945年考中庚款留美公费生,跟着费米、泰勒这些物理学界的大牛学本事。1949年进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奥本海默当院长的地方,一待就是17年,那是他学术上最风光的日子。

他这辈子拿的荣誉能堆成小山,最牛的两项成果得拎出来说说。1954年的杨-米尔斯理论,好比给物理学搭了个结实的地基,后来多少物理学家靠着研究这个拿了诺贝尔奖,地位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得一拼。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直接推翻了过去大家对物理对称性的固有认知,两年后就捧回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俩也成了最早拿诺奖的中国人。

科学研究从不是碰运气。普林斯顿档案馆里存着他的学术日记,1947年刚到芝加哥大学,笔记本上就写着“探索核力对称性”。他总随身带个本子,有想法就记下来。有次在机场等飞机,突然来了灵感,掏出登机牌就在背面算规范场论,那张皱巴巴的登机牌现在还被清华档案馆好好收着,成了“坚持才有收获”的活例子。

拿诺奖后,杨振宁说过一句戳心的话:“我最在意的,是帮中国人改掉觉得自己不如人的想法。”这话背后是藏了一辈子的家国心。1971年,他成了第一个回新中国访问的美籍华裔学者,打破了当时的隔阂。2003年,81岁的他干脆回了国,定居清华。那会儿他早就是功成名就的大师,却像个刚入行的年轻人,一头扎进国内的科研教育里。

在清华,他牵头建了高等研究中心,自己泡在学术研讨会上,还帮年轻学者改论文。中心成了中外交流的窗口,每年几十场国际研讨会,让中国学者能直接跟诺奖级人物对话。他看透了国内科研的短板,201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直言:“咱们不缺会干活的应用型人才,缺的是能坐十年冷板凳的基础研究人才。”

为了这事,他真下了功夫。整理中外基础研究的对比数据,跑科技部、教育部讲道理,建议把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从5%提到15%,还推动设“国家基础科学奖”。现在国内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慢慢涨到了10%,“强基计划”能落地,都有他的功劳。

年过八旬,他还坚持在清华上课,《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前沿》一门没落。每周准时进教室,板书一笔一划跟印刷的似的,学生公式推导错了,他会耐心指出来。他推动的“清华-伯克利联合培养项目”,送几百个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却总叮嘱:“留学不是为了留在国外,是学了本事回来,让中国的物理研究真正硬气起来。”

杨振宁从不是只会算公式的“书呆子”。书房里,爱因斯坦的手稿复印件和线装本《杜工部集》摆在一起。演讲时,既能精准推导出复杂方程,也能随口吟出几句古诗。这种文理相通的气质,让他的故事多了份温度。

这位百岁老人的离开,留下的是科学史上的丰碑,也是中国人的底气。

来源:乡音话养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