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功”千年织新章,《中华考工记》带你走进纺织工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17:53 2

摘要: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何以跨越两千年依旧惊艳?答案早在《考工记》的“㡛氏湅丝”中就写下序章——灰湅、水湅的古法,不仅赋予丝缕以坚韧,更将“标准”的基因深植于中国纺织业的血脉之中。如今,这颗源自2500年前的匠心火种,已燎原为一条贯通原料创新、智能制造与多元应用

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何以跨越两千年依旧惊艳?答案早在《考工记》的“㡛氏湅丝”中就写下序章——灰湅、水湅的古法,不仅赋予丝缕以坚韧,更将“标准”的基因深植于中国纺织业的血脉之中。如今,这颗源自2500年前的匠心火种,已燎原为一条贯通原料创新、智能制造与多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从一缕丝的极致追求,到织就“衣被天下”的时代画卷,中国纺织工业正以创新为经、匠心为纬,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将于10月19日20:00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纺织工业篇,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本期节目将聚焦中国纺织工业,总台主持人邹韵、王嘉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波,以及奥运冠军范可新,模特胡兵、郝允祥,歌手曹轩宾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古代考工智慧,见证当代工业之美。

千年传承:技艺沉淀与文脉赓续

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始创养蚕缫丝,被尊为“先蚕娘娘”,自此开启了中华纺织文明的千年华章。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世界最早的种桑养蚕与丝织技术,更以“丝绸”为纽带贯通东西,“丝绸之路”见证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世界影响。

《考工记》将这份智慧凝练为体系化的工艺准则。“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妇功”二字,指古代从事纺织的女性劳动者,而书中“国有六职”的记载,更是将“妇功”纳入其中,彰显了女工及其纺织业在早期社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节目首先通过音诗画表演《考工·织造》,带领观众重返“齐纨鲁缟”名动天下的先秦时代。“齐纨”以其细薄如雾、洁白似雪的品质成为天下珍品,其背后不仅是“妇功”技艺的极致展现,更是“材美工巧”造物哲学的生动实践。节目中更以优美的舞蹈形式,复现了《考工记》中“㡛氏湅丝”古法场景——这项以灰湅、水湅等方法处理丝线的技艺,在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就了千年丝缕依旧柔韧的奇迹。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纺织技艺持续精进,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华。盛唐时期,纺织技艺臻于精熟,张萱《捣练图》再现捣练、理线、熨平等一系列标准化工序,展现出当时已形成的专业化协作生产模式;元代纺织科学家黄道婆革新三锭纺车,较西方同类设备早数百年,真正实现了“衣被天下”的民生理想;至近代,以上海国棉十七厂黄宝妹为代表的“纺织娘子军”,在国家工业化浪潮中,以“心细如发、手快如风”的工匠精神,将个人技艺融入国家生产,续写“妇功”的工业新篇。

纵观千年发展,纺织技艺的传承早已超越单纯的生产范畴,升华为深植于民族血脉的匠心与传统。从《考工记》的工艺准则到历代匠人的实践创新,中国纺织业始终将“材美工巧”的造物哲学与“利民生”的考工精神融为一体。这不仅是一部从未间断的匠心传承史,更是一部以创新回应时代、用织造温暖人间的工业史诗。

创新驱动:智能纤维重构穿戴未来

创新精神薪火相传,是中国纺织从传统迈向未来的核心引擎。从满足御寒蔽体的基础需求,到赋予衣物智慧与功能,一场系统性的科技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穿”的美学和意义。

节目中,多项纺织科技突破令人振奋:冰隐纱防晒服的UPF(紫外线防护系数)高达1300,远优于普通防晒服50+的标准,配合汗渍“视觉隐身”与面料防透设计,让防晒安心无忧;瞬时释压面料攻克了“防水与透气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打破了国外长达60年在“微孔膜特种防护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制成的防护服兼具轻便与可靠,为医护和工业防护领域注入了全新的“柔性力量”;而创新的“声学纤维”将衣物升级为智能终端,实现“听音”与“发声”功能,现已应用于空间站,成为太空探索中的“纤维耳朵”,而当现场响起其录制的太空原声时,来自星际的电磁低鸣与细微回响,瞬间将全场带入浩瀚星海;而无人值守的智能纺织工厂,则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的演绎,从“制造”到“智造”,工具的革新是创新驱动产业进阶的最好证明。

从一根纤维的突破,到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创新正驱动着中国纺织工业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编织出一个更具科技感、更富想象力的穿戴未来。

多元应用:产业用纺织品的硬核力量

纺织品的舞台,早已超越了日常穿着。当柔韧的纤维被赋予科技的基因,便成为支撑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硬核力量。

节目中,一根直径仅4毫米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绳,稳稳承载奥运冠军范可新在内的4人重量——其强度达钢丝的10至15倍,承重超400公斤。同款材料制成的防护服不畏刀割,纤维防弹插板轻便如甲,堪称现代“软猬甲”。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自古有之。《后汉书》所载“火浣之布”,以石棉纤维制成,遇火反净,成为《西游记》中“避火罩”的现实原型。

如今,产业用纺织品已深入医疗、消防、交通、军事等诸多领域,以卓越的防护与轻量化特质,默默守护着从业者的安全,同时展现中国作为纺织大国的硬核支撑。

织梦天穹:纤毫之间编织太空奇迹

当纺织的智慧奔向苍穹,纤细的丝线便编织出宏伟的太空梦想。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中,亦镌刻着纺织的印记。

鹊桥二号上展开直径逾4.2米的“金色大伞”——星载可展开网状天线,不仅是地月通信的关键设备,更是纺织技术与航天工程融合的典范。

节目中,东华大学团队展示了其核心材料——直径仅20多微米的镀金钼丝,细如发丝的十分之一。面对将如此纤细的金属丝编织成太空巨网的挑战,团队从传统纺织技艺中汲取智慧,创新研发出“并线加捻技术”:将三根单丝精密合股成一条“纤维骨线”,强度提升三倍,同时保持柔韧可折叠,完美适应火箭发射的严苛环境。

古人心驰神往的“天衣无缝”,如今以极富诗意的方式在太空中成为现实:源自古老纺织的智慧,正托举着现代航天器用最纤细的丝线,织就最宏大的太空梦想。

中国纺织工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扎根于完整而强大的现代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上游,是纤维原料的持续创新。中游的智能制造,则以无人值守的5G纺织工厂为代表,实现从“人工劳作”到“数据驱动”的跨越。而下游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场景:从日常穿戴,到工业防护、医疗健康,乃至航天领域,纺织产品正以多元形态服务各行各业,并日益赋能大国制造。

一缕丝,织就民生温暖;一根线,撑起大国重器。10月19日CCTV-1综合频道20:00档,《中华考工记》纺织工业篇邀您一同走入千年纺织的经纬春秋,共同见证中国纺织工业的锦绣华章。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