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签单数十亿美元!中国创新药出海迎来“黄金爆发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17:21 1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48小时里,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出海盛宴”。10月16日至17日,5家本土药企密集敲定海外授权大单,交易总额飙升至数十亿美元级别。ADC药物、基因编辑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成为国际资本争相抢筹的焦点。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药企正用硬核技术赢得全球市场认可

在刚刚过去的48小时里,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出海盛宴”。10月16日至17日,5家本土药企密集敲定海外授权大单,交易总额飙升至数十亿美元级别。ADC药物、基因编辑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成为国际资本争相抢筹的焦点。

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额已突破874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这场技术出口的“井喷”背后,是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全面崛起。

01 交易数据爆发式增长,全球药企加速“扫货”中国创新

中国创新药出海正从“零星案例”变为“常态化现象”。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的交易总额。截至8月底,这一数字进一步攀升至874亿美元,彰显出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强烈认可。

交易质量显著提升。前8个月出海交易的首付款金额达到41.6亿美元,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49.1亿美元的水平。大额交易已成为常态,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已达21笔,与2024年全年的23笔几乎持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创新药在全球授权交易中的份额从2016年的不足1%飙升至如今的约35%,与美国(36%)的差距大幅缩小。这意味着全球每3笔创新药授权交易中,就有1笔来自中国药企。

跨国药企巨头纷纷加入“抢购”行列。辉瑞以12.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三生制药双抗药物海外权益;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潜在总额120亿美元的授权合作;默沙东、阿斯利康、礼来等公司也与中国药企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授权协议。

02 技术领域多点开花,ADC药物成为出海“王牌”

在本轮出海浪潮中,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前8个月,ADC领域已达成14笔重磅交易,其中启光德健与美国Biohaven、韩国AimedBio的合作总额高达130亿美元,创下该领域新纪录。

技术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双特异性/三特异性抗体平台继续受到国际巨头青睐,三生制药与辉瑞就一款PD-(L)1/VEGF双抗达成的合作总额达到61.5亿美元。代谢领域成为新热点,翰森制药、联邦制药等公司的GLP-1类产品均达成了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

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在这些高技术壁垒领域布局,并开始获得国际认可。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

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不断增强。以ADC药物为例,其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但一旦成功,市场空间巨大。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在国际谈判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03 出海模式全面升级,从“借船出海”到“联合舰队”

中国药企的出海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最初的“借船出海”(简单授权),到如今的“联合舰队”模式(联合开发),中国药企正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主导者。

“NewCo”模式成为新趋势。恒瑞医药等公司在多项交易中探索通过保留标的公司股权、参与分阶段付款以及享受销售分层的方式,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分配。这种模式使中国药企不再仅仅是资产供应商,而是全球价值链的共造者。

区域布局更加多元化。除了欧美主流市场,中国药企正加速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在非洲,艾迪药业的抗HIV创新药获桑给巴尔批准上市;在中东,复宏汉霖与沙特公司合作建厂,驯鹿生物和合源生物的产品获得沙特“孤儿药资格认定”。

合作深度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交易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区域权益许可,而是涵盖联合研发、生产甚至销售的全链条合作。这种深度绑定模式有助于中国药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全球运营能力。

04 多重因素驱动,中国创新药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创新药出海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政策、资本、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15年以来,国务院推出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这些政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资本投入持续加大。2025年上半年,化学制剂板块前十家药企合计研发费用达176.36亿元,同比上涨12.66%。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创新药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优势日益凸显。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使得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快、成本低,能够更快生成临床数据。同时,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锤炼出了一批具备全球视野的研发人才。

跨国药企的“专利悬崖”也催生了对中国创新药的需求。强生、罗氏、默沙东等跨国药企的重磅产品将在2030年前迎来专利到期,急需通过BD交易补充产品线。

05 产业链全面受益,上游企业迎来新机遇

创新药出海热潮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上游的研发外包到下游的商业化生产,相关企业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CXO(医药外包)企业直接受益。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成果显著提升了医药外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家CXO企业获得国际订单。随着创新药出海规模的扩大,CXO企业的业务量有望持续增长。

上游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也迎来发展机会。随着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提升,相关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将加速。目前ADC药物的关键原材料国产化率已超过80%,上游供应商已开始承接海外订单。

资本市场给予积极回应。创新药相关ETF获得资金持续流入,如恒生创新药ETF近20日资金净流入额8.49亿元,基金规模达29.61亿元。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为创新药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弹药。

06 未来展望: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出海”

随着中国创新药实力的提升,未来出海模式将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产品输出”向“能力输出”与“规则共建”转型,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监管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与沙特阿拉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同时当选ICH医学词典指导委员会成员,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向贡献者转变。

“自主航海”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自建海外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团队,直接在全球市场搏击,虽然挑战最大,但回报也最为丰厚。一旦成功,企业能够独享全球利润。

创新药将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名片”。随着中国药企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创新药有望在全球医药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实现从“中国领先”到“全球一流”的跨越。

中国创新药出海正迎来历史性机遇。从ADC到基因编辑,从“借船出海”到“联合舰队”,中国药企正以硬核技术赢得全球市场认可。

随着更多创新药企走向国际,中国医药产业有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来源:侠骨cA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