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太子爷投资局:5亿买澄星逆袭,数亿投机器人猝死 钱去哪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11:28 1

摘要:2025年10月,这位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之子突然站在舆论风口:一边是他两年前以5.17亿元收购的澄星股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涨211%,股价半年翻倍;另一边是他5月刚成立的苏州一星机器人,在砸下数亿融资、挖来豪华团队后,仅5个月就被曝“原地解散”,官方公众

左手救活千亿破产企业,右手搞崩明星AI项目,李星星的投资版图正在经历一场冰火两重天。

2025年10月,这位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之子突然站在舆论风口:一边是他两年前以5.17亿元收购的澄星股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涨211%,股价半年翻倍;另一边是他5月刚成立的苏州一星机器人,在砸下数亿融资、挖来豪华团队后,仅5个月就被曝“原地解散”,官方公众号清空、核心技术团队离场,留下一个未解的资本谜局。

作为“企二代”中最受关注的“创二代”,李星星的每一步都被放大镜审视。有人说他是“资源咖”,靠着吉利生态一路绿灯;也有人赞他“有魄力”,敢在传统制造业与前沿科技间双线押注。但这一次,“快起快落”的一星机器人事件,撕开了传统巨头跨界创新的隐痛——当千亿汽车帝国的“家底”撞上瞬息万变的AI赛道,资本、人才与战略的博弈,注定不会是一场坦途。

2025年5月9日,苏州工业园区,一星机器人注册成立。这个名字里带“星”的公司,从诞生起就刻着李星星的烙印:股权穿透后,他与妹妹李妮合计持股超60%,吉利核心圈层人物潘运滨出任董事长。外界将其视为吉利“造车之外再造机器人”的关键落子,毕竟李书福曾公开喊话“未来汽车会变成智能机器人”。

为了让这个“亲儿子”项目站稳脚跟,李星星祭出了三大杀器:
1. 资本轰炸:7月完成“亲友轮”融资,投资方全是吉利生态企业;9月种子轮直接拉来百度风投(BV)、同创伟业等顶级机构,连银河通用、蓝黛科技等产业链资本都抢着上车。两轮融资合计数亿元,相当于每月烧掉上亿元,这个速度在AI机器人领域都算“激进”。


2. 豪华团队:6月,李星星从上海AI Lab挖来明星研究员丁琰,这位曾主导多模态大模型研发的技术大牛,被直接任命为CTO兼联合创始人。同时,他还拉来复旦大学姜育刚团队(计算机视觉权威)、清华大学汪玉团队(机器人控制专家),甚至国际数据采集团队FastUMI——这样的配置,连字节跳动、商汤科技都要眼红。
3. 赛道押注:“具身智能”,这个被马斯克、李飞飞等大佬视为AI下一站的赛道,成了一星机器人的核心方向。简单说,就是让机器人拥有“感知-决策-行动”的类人能力,既能端茶倒水,也能工厂干活。李星星曾私下对团队说:“要做中国版的Tesla Bot,3年内让吉利汽车工厂全换上自家机器人。”

但现实给了他一记耳光。10月16日,多家自媒体爆料“一星机器人原地解散”,员工当天被通知“项目终止,工资结算到月底”。尽管公司官方未官宣,但天眼查显示其社保参保人数从9月的58人锐减至10月的12人;丁琰的小红书履历悄悄更新了“一星机器人CTO(2025.6-2025.10)”;公司微信公众号则清空了所有推文,只剩下一个灰色头像。

最耐人寻味的是“解散原因”。资本圈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吉利内部没沟通好”——传统汽车业务板块认为机器人项目“烧钱不讨好”,建议先聚焦汽车工厂自动化;而李星星团队坚持“all in通用人形机器人”,双方在资源分配上彻底谈崩。一位接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李书福想让机器人项目为汽车业务服务,但李星星想独立做成平台型公司,父子俩的战略分歧可能是导火索。”

另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两轮融资中,吉利生态的钱占比超70%,市场化机构仅参与了种子轮。当内部输血的阀门关闭,依赖“亲友团”的项目自然难以为继。有投资人直言:“如果没有吉利背书,这样一个成立5个月、产品都没落地的公司,根本拿不到数亿融资。但成也吉利,败也吉利。”

与一星机器人的“闪电战”不同,李星星在澄星股份上的操作,堪称“慢火熬汤”。

2022年8月,当江阴澄星集团因实控人被拘、200亿债务压身而破产重整时,没人敢接这个烂摊子。这家曾是中国磷化工龙头的企业,巅峰时年营收超千亿,却因盲目扩张和资金链断裂跌下神坛。此时,李星星通过无锡星盛州科技合伙企业,以5.17亿元买下其上市公司澄星股份25.78%股权,成为实控人。

外界一片质疑:“吉利太子爷怎么跑去搞磷化工?这不是跨界,是跨次元。”但李星星有自己的逻辑:磷,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超60%),而吉利正在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拿下澄星股份,相当于卡住了电池产业链的上游——其拥有5座磷矿、年产能120万吨磷酸,足够供应100万辆电动车。

接下来的3年,李星星展现了与“AI项目”截然不同的沉稳:

砍业务:砍掉非核心的房地产、物流板块,聚焦黄磷、磷酸主业,产能利用率从30%提升至85%;换团队:从吉利体系调派财务、供应链高管,替换掉原管理层,将汽车制造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化工领域;抓周期:2024年磷化工价格因新能源需求暴涨,他果断加大产量,黄磷销量同比增长40%,毛利率从12%拉到28%。

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上半年,澄星股份营收17.76亿元,同比增长9.85%;净利润1856万元,同比暴增211%,彻底扭亏为盈。股价更是从2022年的3元/股涨到2025年10月的9元/股,市值翻了3倍,李星星的5亿投资浮盈超15亿。

但最近的股价波动,又暴露了传统产业的“周期魔咒”。10月10日-13日,澄星股份连续4天涨停,市场传言“吉利将注入新能源资产”;10月14日,股价盘中触及10.2元(近2年新高),午后却突然炸板,直线跳水至跌停;10月16日,股价反弹4.13%,收于9.33元。

“这就是传统产业的宿命,业绩跟着周期走,股价跟着消息炒。”一位化工行业分析师直言,“李星星做得不错,但澄星的核心问题没解决——磷矿资源虽然稀缺,但新能源电池技术路线变化太快,万一磷酸铁锂电池被替代,现在的盈利就是泡沫。”

李星星的投资版图,始终绕不开“李书福之子”这个标签。有人说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5亿收购澄星靠吉利输血,一星机器人融资靠父亲人脉;也有人说他“比多数企二代敢闯”,至少没去搞房地产、炒股票,而是扎进制造业和硬科技。

但从澄星股份和一星机器人的对比中,能清晰看到他的“双面性”:
1. 资源整合能力顶级,但战略定力不足:澄星的成功,本质是“传统产业+吉利管理”的降维打击,他能调动吉利的资金、人才、供应链,却在机器人项目上暴露了“跟风”——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火热,他便火速组队、砸钱赶风口,却没考虑吉利的核心需求与自身技术积累的落差。


2. 制造业思维固化,互联网打法水土不服:管澄星时,他用“砍业务、换团队、抓成本”的制造业逻辑,效果显著;但搞AI时,他依然沿用“堆钱、堆人、赶工期”的模式,却忽略了AI研发“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丁琰曾在内部会议上吐槽:“吉利要求6个月出原型机,这在AI领域根本不可能,我们需要时间打磨算法。”


3. 家族企业的优势与枷锁:吉利生态是他的“护城河”,也是“紧箍咒”。澄星能逆袭,靠的是吉利的产业协同;一星机器人解散,也因吉利内部的战略分歧。一位接近李星星的人士透露:“他很想证明自己,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但每次决策都绕不开吉利的利益,这让他很痛苦。”

一星机器人的解散,或许不是终点。市场消息称,项目可能“一分为二”:吉利相关的基础平台和业务回归汽车集团,丁琰团队可能带着技术专利独立创业,李星星或通过个人投资继续支持。而澄星股份的逆袭,也只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第一步,能否扛住周期波动、切入新能源赛道,仍是未知数。

李星星的这场投资试验,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巨头在“硬科技时代”的缩影:一边是看得见的利润(如磷化工),一边是看不懂的未来(如具身智能);一边是父辈的基业,一边是自己的野心。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本可以买来团队、技术和时间,但买不来战略共识与产业耐心。对于“企二代”而言,真正的考验不是“能不能花钱”,而是“知不知道钱该花在哪”;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跨界创新的关键不是“追风口”,而是“找锚点”——那个既能连接自身优势,又能撬动未来的支点。

一星机器人死了,但李星星的试验还在继续。下一次,他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