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路观察|从一座城到一个“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11:27 1

摘要:早些时候,《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这个关乎吉林未来发展的潜力“圈”,瞬间站上话题C位。

今天,焦点再次锁定长春现代化都市圈。

早些时候,《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这个关乎吉林未来发展的潜力“圈”,瞬间站上话题C位。

大家为啥关注,因为它的蓝图清晰可见:

2.9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10万常住人口的未来,不再是四座城市的“单兵突围”,而是长春、吉林、四平、辽源联手上演的“集群作战”。

这一步关键落子,确实值得期待……

01破题

区域协同,难在壁垒,赢在统筹。

在《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中,直接亮出了精准的前行思路。

“一中心、三组团、五带、一廊”……

长春的核心引领不是“独美”,而是要精准对接吉林、四平、辽源的特色优势;“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智慧圈”的目标一明确,协同发展就有了可触可感的“坐标系”。

事实上,规划落地前,共识早已凝聚。

时间线拉出来,一目了然:

8月22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

10月9日,《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标志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10月17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深度解读;

……

省级专项领导小组牵头,4次专题会议统筹,多轮城市会商对接,数百条社会建议吸纳。“自上而下统筹+自下而上参与”的模式,让《规划》从诞生起就扎根民意、凝聚合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留足了“后手”:

规划范围与辐射范围的设计,既聚焦长春与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的核心联动,又辐射松原市、梅河口等区域,为后续协同发展预留了空间。

02协同

如果说规划是骨架,产业就是血肉。

长春都市圈扛起了全省67%的经济总量,这个体量也决定了其在构建吉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比如:

长春市,长春都市圈中心城市,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汽车城、光电城、医药城等重大产业集群,低空经济、卫星制造及应用、新型半导体、具身智能等新赛道产业,推动产业链布局向周边城市延伸拓展,共同提升都市圈产业整体竞争力。

吉林市精准“接链”,更拓新局。吉林化工与长春汽车两大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推动ABS、乙丙橡胶等产品向车用材料领域延伸;加快碳纤维向汽车、轨道客车、无人机等领域拓展,打造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加速松花湖、北大湖两大百亿级雪场规模扩张,建设世界级滑雪大区,与长春协同共筑冰雪旅游目的地。

四平市坚持“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共赢发展”。农机和换热器产业优势,瞄准“国家级现代农机产业园”“中国换热器之城”定位;构建四(平)长(春)松(原)白(城)现代农业产业带;推进都市圈内产业算力协同,共同建设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打造全省万P智算中心;布局物流集散地、绿色能源特色产业带、汽车零部件(专用车)重要生产基地等。

辽源市以“转型”破局。实施万台智能袜机转型升级工程;用好18.98平方公里增量配电网,带动中国华润、中国中车、中国船舶等在辽源落地项目联动发展;推动辽源48户汽车零部件企业,建设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和轨道客车产业配套基地;深度开发蛋品、梅花鹿、毛驴、松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

……

没有同质内耗,只有精准补位。

不得不说,这种“握指成拳”的产业合力,正是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

03互动

协同好不好,数据能佐证,百姓更有感。

一场“双向奔赴”的“全员合唱”正在都市圈唱响。

基础设施先联通。

吉林市谋划沈吉铁路扩能改造、机场增能;辽源市推进长四辽通高铁辽源段项目建设,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经济圈目标协同布局。“一小时通勤圈”不是口号,是正在落地的现实,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转。

公共服务真共享。

吉林市与长春互设政务服务专窗、设置联络员,推动高频事项长吉同城化办理,这种“民生领域”的双向互动,让协同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到百姓身上。

产业合作点对点。长春市与四平市共建汽车产业园、与吉林市协同发展冰雪旅游、与辽源联动开发新能源。规划蓝图,正加速变成实景画卷。

04 振兴

这个关乎吉林未来发展的圈,

不是单向输出,是各城双向赋能;

不是简单复制,是特色错位发展;

2030年,1.35万亿目标在前;

“四圈共建”,蓝图已经铺展。

这个“吉字号”都市圈,不是城市的简单聚合,而是吉林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是东北亚版图上的“新支点”。

“圈”出未来,“圈”出机遇。

明日吉林,可望可期!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彭绅

摄影 罗浩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来源:吉林政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