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失业改变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从“衣不重样”到“存款是安全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03:07 1

摘要:“工资到账先买包”这句话,去年还在小红书热搜上飘红,今年再刷,评论区已经换成“姐妹,你存了几个w?

“工资到账先买包”这句话,去年还在小红书热搜上飘红,今年再刷,评论区已经换成“姐妹,你存了几个w?

”——风向变得比地铁关门还快。

一个95后女生,两次被裁,第一次两个月就找到平薪,第二次足足闲了五个月,最后降薪上岗。

她把自己的购物车截图发出来,前后对比像卸妆:从“月月光”到“月存三分之一”,中间只差一次失业断粮的恐慌。

没人想听大道理,但所有人都怕真没钱。

她第一次被裁时,安慰自己是“结构性调整”,照样刷信用卡给外套配了条同品牌腰带;第二次HR把公章盖在离职证明上那一刻,她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下家在哪”,而是“房租+房贷+医美分期怎么还”。

回家把衣柜门一拉,三箱衣服只有吊牌皱巴巴,连快递袋都没拆。

那一刻,她第一次觉得“精致”两个字烫手。

数据也替她后背发凉。2024年4月,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14.7%,七个人里就有一个闲着。

贝恩调研说,65%的人准备砍非必要支出,可砍哪项?

美甲、盲盒、网红 brunch,每样都曾是被包装成“对自己好一点”的刚需。

她翻着记账App,医美和衣服吃掉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存款页面只有一条干瘪的“0.8万”,连应急线的零头都够不着。

失业第47天,她把一只只背过两次的腋下包挂去二手平台,原价6800,挂2800,半小时就被人屠龙刀到2200。成交那刻,她像把虚荣按斤卖了。

比包更难卖的是“幻想”。

小时候家里紧巴,她发誓长大要“每天换新裙子”;工作头三年,她确实把橱窗穿成了日常。

心理学管这叫“补偿性消费”,下单瞬间大脑奖赏区亮成烟花,可快递一拆,快乐就开始漏气。

北师大去年做过实验,这类人的购物快感消退速度是别人的2.3倍,简单说就是:比别人花得狠,也比别人空虚得快。

她对照镜子,发现真正让她安心的不是新口红,是银行卡里能让她躺平六个月的数字——按她现在的支出,得先攒到4.8万。

目标一出来,她立马把“先买后用”改成“先存后花”:工资到账,强制转走三分之一到一张没绑定任何支付软件的卡,物理隔离,想剁手得去银行排队,冲动被活生生按了暂停键。

变化不止她一个。

抖音上“俭法生活”话题播放量34亿,有人拿旧牛仔裤改托特包,有人把面霜空罐当笔筒,点赞最高的视频是“挑战一个月不买衣服”,评论区像互助会,互相打卡“今天也没乱花”。

红布林的二手报告更直接:2023年闲置奢侈品流通量涨32%,全是年轻人回血。

她看着自己的三箱衣服,第一次觉得“少买一件”比“买对一件”更像真爱自己。

政策也在补刀。3月起,银保监会严禁小贷公司给大学生放网贷,曾经铺天盖地的“0息分期”广告瞬间安静。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用医美分期,顾问一句“每天只要一杯奶茶钱”就让她躺上手术台,现在再看,奶茶钱攒起来就是应急金。

失业焦虑催生的咨询量一季度涨47%,简单心理的平台数据说,68%的来访者 panic 的源头是账户余额,不是职场内卷。

她庆幸自己是在第二次失业前醒悟,而不是等到信用卡逾期短信连环轰炸。

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从此她只穿基础款、存款百万”的爽文结尾。

她也会偶尔眼馋新款球鞋,只是会先问自己:“如果下个月没收入,我会为它失眠吗?

”一旦答案是“会”,她就关掉页面,顺手把等额的钱转进储蓄卡,动作像关冰箱门一样自然。

她说,青春确实短,但短不过银行账单,给青春留底气的从来不是logo,而是存款里那串能让她试错的数字。

屏幕前的你,购物车是不是也躺着几件“奖励自己”的待付款?

不妨今晚算一笔账:如果明天突然没收入,现在的存款能撑几个月?

数字好看,再刷也不迟;数字难看,先别急着下单,把那份“精致”先存起来。

毕竟,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买就买,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