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里的主角李淇,是个CODA也就是聋人父母的健听孩子,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戏,再加上檀健次的演绎,硬是把一个“不完美”的律师给演活了。
国庆档看电影本来以为又是扎堆的爆米花大片,结果被《震耳欲聋》这部聋人反诈题材的片子给戳中了。
影片里的主角李淇,是个CODA也就是聋人父母的健听孩子,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戏,再加上檀健次的演绎,硬是把一个“不完美”的律师给演活了。
本来以为这就是个普通反诈片,后来发现它压根不按套路来,别的反诈片都在使劲渲染骗局多可怕,它却把重点放在了人身上。
李淇这个角色,真的打破了我对“主角”的固有印象,他不是那种自带光环的英雄,反而满脑子都是名和利,可骨子里的善良又藏不住。
这种矛盾感,让这个人物特别真切,李淇从小就没少受委屈,父母都是聋人,家庭条件一直不好,校园里的霸凌没断过。
更让人膈应的是,学校为了树立所谓的“典型”,硬给他搞了场募捐活动。
他被逼着当众朗读《我的聋人父母》,那种“被社死”的尴尬,怕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有体会。
如此看来,他后来一心想摆脱原生家庭的环境,拼命往上爬,也就不难理解了。
成年后的李淇成了一名律师,做事的准则简单直接,名或利总得占一样。
这种“功利”的主角设定还挺新鲜的,不像有的片子,主角一上来就“伟光正”,看着反而不真实。
李淇身上那股子“既要又要”的劲儿,像极了《功夫》里的阿星,本性不坏,却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总想往“功利”的路上靠,可真要坏到底,又下不了手。
他小时候住的聋人社区,也和《功夫》里包租婆的城寨有点像,乱哄哄的,却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李淇的蜕变,全靠三场官司撑着,第一场官司一开场,他就玩了把“狐假虎威”。
帮着无良企业打劳动仲裁,硬是冒充大律所的金牌律师,把原告约到人家气派的会议室里施压,轻轻松松就拿捏了对方。
可镜头一转,他真正的“律所”不过是个昏暗逼仄的出租房,这一段看得我又觉得好笑又有点唏嘘,那时候的李淇,眼里只有输赢和利益,正义这两个字,压根没放在心上。
等影片放到三分之一,第二场官司来了,他给一对聋人兄妹做法律援助,哥哥张小晨为了保护妹妹小蕊,刺伤了歹徒,按现有证据可能要判好几年。
李淇这回是真的发力了,辩护词说得有理有据,还拿到了一份关键视频证据,硬是帮张小晨减轻了罪责。
就这一场官司,李淇一战成名,如愿加入了梦寐以求的律师菁英联盟,搬进了核心地段的高档写字楼。
本来以为这是他逆袭的开始,没想到背后还有隐情,那份关键证据,是幕后黑手老金给的,李淇收了人家的封口费,就不再过问聋人群体被诈骗的事儿。
他原以为进了精英圈子就能有话语权,结果呢,不过是被人家“闭麦”了,自己成了个不敢说话的哑巴。
这一段特别真实,很多人拼命往上爬,以为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发现自己早已被现实裹挟,进退两难。
李淇的成长路上,有个特别关键的人,就是聋人社区开小卖部的马叔,马叔就像他的精神父亲,总在关键时刻给她递上一张水浒卡。
小时候李淇被同学欺负,想提刀去打架,马叔给了他一张林冲卡,让他学会隐忍;等他成了律师,马叔又给了他一张宋江卡,暗指他为了功名利禄选择“招安”;直到他决定为聋人群体出头打官司,马叔才把他梦寐以求的武松卡交到他手上,这一刻,李淇才算真正摆脱了束缚,要替天行道了。
搞不清为啥,这三张小小的卡片,反而比很多大道理都更能打动人,把李淇的成长轨迹清晰地串了起来。
第三场官司,就是李淇的救赎之战,他代理了聋人群体的诈骗诉讼,可老金早就威胁过大家,没人敢出庭作证。
无奈之下,李淇只能以身入局,在法庭上当众揭发了老金给黑钱的内幕,这一手确实够突然,打了老金一个措手不及。
更妙的是,庭审直播的时候,李淇一边陈词一边用手语给聋人们发信号,这个“声画不同步”的手法,之前在派出所救小蕊的时候就有过铺垫,前后呼应得特别好。
被感召的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作证,案件也从民事转成了刑事,老金和律师菁英联盟的刘会长彻底败了。
看着聋人们用力鼓掌的样子,李淇也终于走出了童年的阴霾,完成了真正的蜕变。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感动,不是因为剧情多狗血,而是因为李淇的转变足够真实,他不是突然就变成了英雄,而是在一次次挣扎中,选择了内心深处的善良。
一部好片子,光有主角撑着可不行,《震耳欲聋》里的配角也都很有戏。
李淇的助手小汤,虽然一直没通过司法考试,却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总想着为劳苦大众提供法律援助。
小汤就像是李淇心里的另一个自己,是他想成为却又不敢成为的样子,李淇搬进高档写字楼后,小汤无意中知道了他收黑钱的内幕。
那时候新公司正要剪彩,小汤却执意要走,两人在电梯里的拉扯戏,看得我特别揪心。
正面是光鲜亮丽的电梯,背后是黯淡无光的货梯,一边是功名利禄,一边是人间清醒。
小汤绕过电梯走进了货梯,李淇追进去劝他留下,货梯门开开合合,像极了李淇内心的天人交战。
最后小汤还是走了,隐入尘烟,而李淇则乘梯直上,跻身权贵,如此看来,这一段简直是全片的神来之笔,用一个简单的场景,就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兰西雅饰演的聋人女孩张小蕊,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之前在《向阳・花》里就演过聋人,这次的表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没有一句台词,全靠眼神和肢体动作,却把小蕊的警惕、不甘、倔强和柔软都表现得特别到位。
这种“无声”的表演比有台词更有力量,代入感超强,这个长相有点像拉布布的小姑娘,未来真的可期。
当然,片子也不是完美的,有些地方确实存在短板,第一场官司里,李淇冒充大律所的律师,对方但凡上网站查一下,就能识破他这个“李鬼”,这个逻辑漏洞确实有点明显。
还有第三场庭审,聋人们不约而同地奔向法院,多少有点理想主义,如果他们能在微信群里先沟通一下,会显得更自然。
作为一部关注聋人群体的影片,它在一些细节上也考虑得不够周全。
比如影片里有些特殊的声音,要是能加上字幕标识,不仅聋人群体看得更明白,普通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
还有美术方面,明明是2024年的场景,小汤看的是当年的司法考试书籍,李淇用的也是新款手机,可钱包和纸币却还是老款,这些细节上的疏忽,多少会让人出戏。
剪辑上几次闪回都用来反转剧情,表现手法也显得有些单一,打光方面,作为现实主义影片,发型光的痕迹有点太明显了。
更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既然是聋人题材,本来可以减少一些对白和音乐,多靠表演和画面来传递信息,这样既能贴合聋人群体的感知习惯,也能让更多不同语言的观众产生共鸣。
不过话说回来,这毕竟是新人导演的长片首作,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现在市面上的电影,要么追求大制作大场面,要么主打搞笑娱乐,像《震耳欲聋》这样有现实意义、愿意为特殊群体发声的片子,真的太少了。
它不仅揭露了庞氏骗局的本质,还让更多人了解到了CODA群体的困境。
聋人群体因为信息获取不畅、沟通成本高,本来就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之前就听说过有聋人社区集体遭遇“养老投资”骗局的事儿,影片把这些现实问题搬上大银幕,本身就很有价值。
而且影片传递的反诈逻辑也很实在,“不要贪心”这种话谁都知道,可真遇到高回报的诱惑,很少有人能不动心。
影片告诉大家,只要有人撺掇用钱生钱,还许以高额回报,趁早拉黑,这种直白的提醒,比空洞的道理管用多了。
毫无疑问,《震耳欲聋》虽然有瑕疵,但它的出现是有意义的,它让我们看到了CODA群体的挣扎与坚守,看到了人性在名利与正义之间的拉扯,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聋人群体的权益和反诈议题。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噪音包围,有时候真的希望耳朵能有“关闭”的功能。
而这部片子,用“无声”的力量,给了我们一次静下心来思考的机会。
如此看来,《震耳欲聋》或许不是国庆档最火爆的电影,但绝对是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片子出现,既能让我们看到好故事,也能让我们关注到那些被忽略的群体,在娱乐之外,还能带来一些真正的思考。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