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荷兰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有观点认为宋元时期荷兰已与中国通商。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在爪哇遇到中国人。1601年,荷兰舰队抵达澳门请求贸易,未获准许。1603年,荷兰抢掠葡萄牙商船“圣卡塔琳娜号”,船上中国瓷器引发欧洲关注。1655年至1657年,
荷兰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有观点认为宋元时期荷兰已与中国通商。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在爪哇遇到中国人。1601年,荷兰舰队抵达澳门请求贸易,未获准许。1603年,荷兰抢掠葡萄牙商船“圣卡塔琳娜号”,船上中国瓷器引发欧洲关注。1655年至1657年,荷兰使团抵达北京,是首个经沿海和内地多个省份到达北京的欧洲使团。清代,荷兰获得每八年一次的朝贡贸易机会,1700年获得在广州贸易与建厂权利,阿姆斯特丹成立中国委员会。
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荷兰商船转运大量中国商品到西欧。18世纪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荷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生意,荷兰经济衰退,其国内收藏家的中国书画等艺术品被拍卖流散。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荷兰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活动,在华获取一些经济利益等,但相比英法等国,其在华影响力相对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中荷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1954年11月,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5月升格为大使级。1981年5月,因荷兰政府批准荷公司售台潜艇,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1984年2月1日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2014年,双方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双方高层往来频繁,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密切。荷兰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还在大熊猫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
荷兰与中国的交往对双方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因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对中国而言,荷兰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国。荷兰的花卉、半导体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国内相关产品供给。中国也可借助荷兰的贸易网络和物流优势,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对荷兰来说,中国是荷兰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的最大出口市场之一,为荷兰花卉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中企在荷投资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不过,近期荷兰政府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下达冻结令,引发了贸易摩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限制稀土出口和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这对荷兰相关产业及汽车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产生了冲击。
中国武术通过武术家亨利·艾里奥诺拉等人士在荷兰得到推广,他在荷兰开设武馆,举办武术比赛等活动,还组织春节庆祝活动,向荷兰民众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荷兰的风车、郁金香等文化元素也随着贸易和旅游等交流活动被更多中国民众所了解,荷兰北部的羊角村成为中国游客心目中的打卡地,促进了荷兰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荷兰游热度持续增长,中国游客赴荷旅游人数增加,为荷兰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也有不少荷兰人到中国旅游,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历史上荷兰在航海、水利等领域技术先进,早期交往中其相关技术经验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作用。如今在农业科技、半导体技术等领域,双方有过一些合作交流,虽受近期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部分合作面临挑战,但从长期看,仍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利于双方科技进步与创新。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