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声势浩大的大桥,名为“厦金大桥”,会把厦门本岛和金门岛直接连起来,全长十九点六公里——请你细品,这比不少城市的环线还长。
这是一条跨越大海的超级工程,简直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这座声势浩大的大桥,名为“厦金大桥”,会把厦门本岛和金门岛直接连起来,全长十九点六公里——请你细品,这比不少城市的环线还长。
真不是吹牛,这个长度把想偷懒的都逼着得走到底。耗资近四百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二十亿,说白了就是下血本砸出来的。
搞笑的是,有人总说某些项目小钱钱一大把,结果到头来还是被人家厦金大桥狠狠甩在了身后。
据说,这将会是大陆指向金门的首座跨海大桥,预计2026年年底通车。
等它腾腾地完工了,从厦门自驾去金门只要十分钟,分分钟钟吊打以前的传统轮渡方式。
想到到时候有些人天天盯着票价嚷嚷闹着等船,结果别人已经系好安全带飚着小汽车从桥上溜达过去,心里头肯定别扭得不行。
就连路都选得有讲究,桥梁起点设在厦门岛,还“不知好歹”地顺便经过翔安新机场,直接贴着民生和商务需求走。
不得不说,有些决策者在规划政绩时倒也学得蛮精明。
其实像修建厦金大桥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还得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有人琢磨着搞个海峡隧道,妄图一步到位。
结果,你能信吗?拿主意的人左磨右磨,折腾了整整二十年,到1999年才认真提上日程。这懒散拖延症给脸都快丢光了。
据说最后拍板还是因为这一片海域复杂得离谱——这里居然还栖息着珍稀的白海豚、文昌鱼,台风像逛超市一样常来串门,地壳情况也是变来变去不嫌烦。
别看平日里有些官僚喜欢嘴硬,真正遇到棘手问题,一个个都变成“鸵鸟”埋头不吱声,拖字诀玩得太溜。
折腾来折腾去,终于到了2023年10月,厦门段的建设总算敲锤落地。真要说,被现实憋了这么久,也算因祸得福,没人再敢轻易低估这片海域的威力。
从技术到环保,每一道审批关卡都跟“望远镜看星星”似的严格得过分,挤破脑袋想开绿灯,难怪拖得天荒地老。
有人说,这是中国桥梁史上的超级作品,总投资相当于盖一座小型航空母舰群,难怪外国友人看了都忍不住刷屏:“中国速度,这下我们真是跪了!”
论超级工程的意义,厦金大桥绝不仅仅是为了美景留念,真正狠角色都是冲着经济与巨额利益来的。
未来一旦通车,直接带来人流、物流和资金大幅涌动,把厦门、金门甚至更广阔的闽南地区全串联起来。
别的不说,单就“十分钟直达”的噱头,足够营销圈各种自媒体玩上半年。
到那时候,谁还会在乎那些反复跳票、朝令夕改的老把戏?纯粹是“翻脸比翻书还快”,昨天还死活不让建,今天又开始大肆宣扬自己的眼光独到,真的是脸皮厚得可以用来包猪肉。
有人担心环境保护,说大桥对白海豚、文昌鱼的生计影响巨大。说得没错,过去这些批评声还真有几分道理。
后来施工方的公关操作也实在堪称一绝,一边高调宣传“尊重生态”,一边赶工期赶得飞起。
不少环保组织刚举旗抗议,转眼新闻稿就冒出来,“已调整工艺,确保动物福利”,各方戏耍得不亦乐乎。
话说回来,工程队被如此盯着,谁还敢乱来?一不留神就会上热搜吃饭碗都保不住。
至于安全,台风十四级照样撑得住,只能说是下了血本。一些慕名专家从全球请来出谋划策,嘴上骂得可凶了,行动上却一个个抢着往前冲。
等大桥终于建成投用,不怕风不怕浪不怕震,无论恶劣天气怎么捣乱,它都“皮实”地站在那里。
科技创新、材料选用,分分钟刷新朋友圈认知,让不少西方同行有苦说不出,只能干瞪眼。
按这样的进展,未来不仅岛内外通行便利,厦金两地的交流必然更加密切,商贸、旅游、文化融合一发不可收拾。
试想,在金门岛吹着海风吃着小吃,只用掏手机导航就能随时返程,这种体验简直吊打传统交通工具。
到头来,敢搅局的那些看客又要高呼“真香”定律,比起前些年见风使舵,现在倒是一个个会装蒜闭嘴。
蹊跷的是,这么大的动静,外界争议居然还有不少。
有的人就爱唱反调,什么“资源浪费”“项目冲动”“生搬硬造”骂得热火朝天,殊不知没有这样激情又脑筋直转弯的基建狂魔,哪来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底气?
生活在中国,要是天天守着那点老旧的基础设施混日子,还有谁愿意为梦想咬牙坚持?
归根结底,厦金大桥是一场豪赌,也是中国基建人的底气秀。翻开历史长河,谁笑到最后谁负责写回忆录。
有人想看它出糗,怕是得眼睁睁看它“稳如老狗”地获胜。未来几年,眼前这片湛蓝大海,还会见证更多奇迹。这种敢做敢拼的精神,不香吗?
来源:战地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