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催热存储芯片!兆易创新三巨头,千亿赛道谁能笑到最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07:57 1

摘要:打开手机刷视频、开智能汽车导航、用AI助手办公,背后都离不开存储芯片在“默默干活”。2025年,AI算力、智能汽车、物联网彻底引爆数据爆发,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国产替代率也从去年的11%飙升至15%。兆易创新、深科技、江

打开手机刷视频、开智能汽车导航、用AI助手办公,背后都离不开存储芯片在“默默干活”。2025年,AI算力、智能汽车、物联网彻底引爆数据爆发,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国产替代率也从去年的11%飙升至15%。兆易创新、深科技、江波龙这三家国内核心企业,看似都站在风口上,实则打法完全不同,谁能真正抓住行业新周期的机会?用最新数据和底层逻辑扒清楚。

先给核心结论:国产存储芯片不是“齐头并进”的行情,而是“差异化突围”的博弈——兆易创新拼技术突破,深科技靠产能卡位,江波龙赢在场景适配,三者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一个维度,未来胜负关键看“技术落地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

很多人不知道,存储芯片是半导体行业里规模最大的细分赛道,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23%,比CPU、GPU加起来还大。2025年这波增长,根本不是短期炒作,而是实打实的需求倒逼:

一方面,AI算力中心是“吞存大户”,单台AI服务器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10倍,今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增长86%,直接带动HBM(高带宽存储)、DDR5等高端存储芯片需求翻倍;另一方面,智能汽车的存储需求更是夸张,一辆高端智能电动车的存储容量能达到1TB,相当于10部高端手机,今年国内智能汽车销量突破1400万辆,带动车载存储芯片需求增长45%。

更关键的是国产替代的机会。过去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垄断,占比超80%,但今年以来,海外企业受供应链调整、技术限制等影响,产能释放放缓,国内企业趁机抢占份额。加上国家半导体产业基金三期加码存储领域,投入超500亿元,重点支持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政策红利直接落地。

不过要注意,存储芯片是典型的“周期行业”,价格波动大。2025年Q3,NAND闪存价格环比上涨12%,DDR5内存价格上涨8%,但这轮涨价不是因为缺产能,而是需求爆发叠加海外减产,后续如果产能跟上,价格可能回调,企业盈利能否扛住周期波动,才是真正的考验。

兆易创新是国内少数能同时做NOR闪存、NAND闪存和DRAM内存的企业,核心优势在“设计能力”。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35%,净利润同比增长28%,其中NOR闪存市占率全球第三,国内第一,主要供应智能汽车、物联网设备,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赚钱能力很扎实。

但它的重头戏是NAND闪存——今年128层3D NAND实现量产,良率从年初的55%提升至Q3的72%,直接带动相关业务收入占比突破30%。要知道,NAND是存储芯片里技术门槛最高的领域,过去一直被三星、SK海力士垄断,兆易创新的突破相当于国产存储闯进了“核心腹地”。

不过风险也很明显:NAND量产初期投入大、成本高,Q3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2%,是三家企业中最高的,这导致其净利率只有18%,低于深科技的22%。而且和海外巨头比,在232层等更先进制程上还有差距,能不能持续投入研发、稳住良率,决定了它能否从“国内龙头”变成“全球玩家”。

深科技的打法和兆易创新完全不同,它不做芯片设计,专攻“存储芯片封测+制造”,简单说就是“给芯片做成品加工和封装”,核心优势在“产能和供应链”。2025年Q3,它的封测产能同比提升20%,全球市占率达到6%,跻身全球前十,主要客户包括三星、美光等海外巨头,还有国内的华为、小米。

业绩表现很稳健:Q3营收同比增长27%,净利润同比增长32%,净利率22%是三家最高的。关键原因是它绑定了大客户的长单,比如和三星签订了为期3年的封测订单,锁定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受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更小。

但短板也突出: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主要赚的是“加工费”,毛利率只有25%,低于兆易创新的40%。而且业务依赖海外大客户,一旦大客户调整供应链,可能会影响业绩。不过它也在转型,今年新增了车载存储封测产能,专门配套智能汽车客户,试图从“通用封测”向“高端定制封测”升级。

江波龙走的是“存储模组”路线,简单说就是把存储芯片做成适合不同设备用的“成品模块”,比如手机存储卡、智能汽车的存储模组、服务器的存储阵列,核心优势在“场景适配能力”。2025年Q3营收同比增长31%,净利润同比增长29%,其中工业级存储收入占比突破40%,远超行业平均的25%。

它的聪明之处在于,不跟巨头拼通用存储,而是聚焦工业控制、智能汽车、安防监控这些细分场景——这些场景对存储的稳定性、耐高温性要求高,利润空间大,而且海外企业反应慢,江波龙靠定制化产品抢占份额。比如车载存储模组,已经进入比亚迪、蔚来的供应链,市占率国内第二。

但问题也存在:对上游芯片依赖度高,自己不做芯片设计,核心芯片还是要从三星、兆易创新等企业采购,一旦上游芯片涨价,成本压力会很大。而且在高端服务器存储领域,和国际品牌比还有差距,主要靠中低端市场支撑业绩。

很多人觉得国产存储要像三星一样,做到规模第一才能成功,其实这是误区。从行业规律来看,存储芯片的高端市场被海外巨头垄断,短期内国产企业很难超越,真正的机会在“差异化赛道”:

第一,场景绑定比技术领先更重要。智能汽车、工业物联网这些新兴场景,对存储的需求和传统消费电子不同,比如车载存储需要抗高温、抗震动,工业存储需要长寿命,国产企业可以靠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定制化开发,在这些场景里建立优势,而不是死磕高端通用存储。

第二,成本控制是周期波动中的“保命符”。存储芯片价格涨涨跌跌,2023年还处于价格低谷,很多企业亏损,2025年涨价盈利,但明年可能又会回调。像深科技靠长单锁定成本,江波龙靠场景多元化分散风险,比单纯拼技术的兆易创新更抗周期,这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第三,国产替代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产业链协同”。兆易创新做芯片设计,深科技做封测制造,江波龙做模组应用,三者其实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不是纯粹的竞争对手。只有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和产能都跟上,国产存储才能真正摆脱对海外的依赖,而不是某一家企业单打独斗。

还要警惕两个风险:一是技术迭代风险,HBM等新型存储技术正在崛起,如果国内企业研发跟不上,可能会被淘汰;二是价格战风险,一旦海外企业恢复产能,可能会通过降价抢占份额,国内企业盈利会承压。

总结下来,三家企业各有千秋:想赚技术突破的钱,看兆易创新,只要NAND良率持续提升,未来潜力最大;想求稳,看深科技,产能和大客户绑定带来的稳定性最强;想抓新兴场景机会,看江波龙,工业级和车载存储的增长势头最猛。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用纠结“谁最好”,而是看清楚每家企业的核心逻辑,避开只靠概念炒作、没有实质业绩支撑的伪龙头。

来源:是布丁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