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撒直播技术作为轻简化栽培的重要模式,具有省工、节本、高效等优势,其高产实现需严格把控全生育期关键技术环节,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协调群体与个体生长,最终达成产量目标。
水稻撒直播技术作为轻简化栽培的重要模式,具有省工、节本、高效等优势,其高产实现需严格把控全生育期关键技术环节,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协调群体与个体生长,最终达成产量目标。
一、播前准备:筑牢高产基础
播前准备是决定撒直播成败的首要环节,核心在于“选种”与“整田”的精准匹配。
1. 品种选择:优先选用耐密、抗倒、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如籼稻区可选择湘早籼45号、粳稻区可选择南粳5055等,确保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适配,避免因品种选择不当导致后期倒伏或病害高发。
2. 种子处理:采用“晒种—浸种—催芽”三步法。先将种子晒1-2天,提升发芽势;再用咪鲜胺等药剂浸种6-8小时,防治恶苗病;最后在30-32℃环境下催芽,待种子露白率达80%以上时即可播种,杜绝“哑谷”下地。
3. 田块整理:需做到“平、烂、净”。收割前茬作物后,及时翻耕晒垡,播前3-5天灌水耙田,确保田面无高低差(误差不超过3厘米),避免积水或干旱导致出苗不均;同时清除田间杂草、残茬,减少杂草竞争和病虫害滋生载体。
二、精准播种:把控群体起点
播种环节需平衡“播量”与“播期”,为合理群体结构奠定基础,避免“苗稀减产”或“苗密争肥”。
1. 确定播期:根据当地温光条件,确保播种后日均温稳定在12℃以上(籼稻)或10℃以上(粳稻),一般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直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粳稻在5月中旬至下旬,避开低温阴雨天气,防止烂种烂芽。
2. 控制播量:常规稻每亩播量3-4公斤,杂交稻每亩播量1.5-2公斤,避免盲目增播。播种时可采用“分厢定量”法,将田块划分为若干小厢,按厢分配种子,搭配少量细土或炒熟的油菜籽混合播种,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减少漏播、重播。
3. 播后管理:播种后保持田面湿润无积水,若遇晴天可灌浅水层,防止种子干旱;若遇降雨需及时排水,避免种子被冲刷或缺氧闷芽,确保出苗率达90%以上。
三、田间管理:协调生长平衡
田间管理需围绕“水、肥、草、病”四大核心,兼顾群体生长与个体发育,避免两极分化。
1. 水分管理:遵循“前旱后湿”原则。苗期保持湿润,促进根系下扎;分蘖期灌浅水层,激发分蘖发生;当田间苗数达预期穗数的80%时,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抗倒能力;孕穗期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满足灌浆需水,后期干湿交替,促进籽粒饱满。
2. 科学施肥:采用“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的施肥策略。基肥每亩施复合肥(氮磷钾15:15:15)30-40公斤,结合耙田施入;分蘖肥在出苗后15-20天施入,每亩施尿素8-10公斤,促进分蘖;穗肥在晒田结束后、孕穗初期施入,每亩施复合肥10-12公斤,提升结实率和千粒重,避免后期脱肥。
3. 杂草防除:采用“芽前封闭+苗后补防”模式。播后3天内,每亩用丙草胺·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50-60克兑水喷雾,封闭杂草萌发;苗期若出现稗草、千金子等杂草,可每亩用氰氟草酯乳油60-80毫升兑水喷雾,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
4.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控“三虫两病”。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可在卵孵高峰期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在百丛虫量达1000头时用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在幼虫2龄前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稻瘟病(穗颈瘟)在破口前3-5天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在分蘖末期用井冈霉素水剂防治,确保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四、适时收获:保障产量品质
收获时期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需在“最佳成熟期”收割。当稻穗90%以上籽粒变黄、穗轴变黄、谷粒硬度增加时,及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收割时尽量降低割茬高度(不超过15厘米),减少落粒损失;收获后及时晾晒,将籽粒含水量降至13%-14%,避免霉变,确保高产增收的同时,保障稻米品质。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