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A股市场的调整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上证指数收盘报3839.75点,较前一交易日下跌76.47点,跌幅1.95%,失守3840点关键位置,创业板指更是暴跌3.36%,两市近4800只个股下跌,盘面一片飘绿。很多人看着账户里的浮亏犯愁:好好的行情怎
10月17日,A股市场的调整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上证指数收盘报3839.75点,较前一交易日下跌76.47点,跌幅1.95%,失守3840点关键位置,创业板指更是暴跌3.36%,两市近4800只个股下跌,盘面一片飘绿。很多人看着账户里的浮亏犯愁:好好的行情怎么突然跌这么狠?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该加仓还是减仓?别着急,咱们用真实数据和客观逻辑,把事儿拆明白、说透彻,不用跟着市场情绪慌神。
先说说17日当天的市场实况,直观感受下调整力度。沪指开盘3912.04点,早盘还冲高到3921.06点,没想到11点后突然变脸,像“高台跳水”一样震荡下行,全天几乎没出现像样的反弹,最低跌到3835.36点,最终以接近全天低点收盘。不只是沪指,深证成指同步走弱,而科技股成了重灾区,半导体板块单日跌幅超过4%,和逆势上涨的银行股形成鲜明对比。成交数据也能反映市场情绪,当天两市成交金额8731.82亿元,虽然不算大幅萎缩,但开盘仅一小时,主力资金就净流出500亿元,全天累计抛售近900亿,资金出逃迹象明显,投资者观望情绪越来越浓。
这波调整看似突然,其实是3个内外部因素叠加导致的,不是单一原因引发的,咱们一个个说清楚:
第一个原因是外部风险传导,全球市场情绪联动下跌。这波下跌的源头之一在大洋彼岸,10月16日晚间,美国两家区域性银行Zion和Western Alliance突然披露遭遇信贷诈骗,涉案金额合计约1.5亿美元。虽然涉案金额不算特别大,但却触发了市场的“蟑螂效应”——投资者会担心还有更多未暴露的风险,立刻联想到23年破产的硅谷银行,以及上个月破产的两家美国公司,恐慌情绪一下子就蔓延开了。这种情绪不仅让美股承压,还波及了全球金融市场,17日亚太股市全线下挫,跌幅将近1%,港股恒生指数跌超2%,下午开市的欧洲股市也全面下跌,英国和德国股市跌幅都接近2%。在这种全球风险偏好下降的大环境下,A股自然也受到了外部压力,北向资金当天净流出50亿元,连续三日减仓,给市场带来了额外抛压。
第二个原因是高估值科技股资金撤离,引发连锁反应。科技股的大跌是带动大盘调整的重要力量,而这背后主要是前期涨幅过大导致的估值回归。不少AI概念股、半导体个股前期涨得太猛,市盈率已经高达300倍,严重偏离了基本面,本身就有调整需求。更关键的是,这些板块里杠杆资金占比偏高,融资盘平仓压力加剧了抛售潮。17日上午,某知名半导体公司股价还在平盘附近徘徊,10点后突然放量下跌,一小时内跌幅就扩大至7%,这只是科技股崩盘的一个缩影,整个板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从资金流向看,机构席位当天集中出现在抛售榜前列,单笔超千万的卖单频繁涌现,某券商自营盘在开盘半小时内就减持了3亿元科技股头寸,主力资金的大规模撤离直接导致了科技板块的暴跌,进而拖累了大盘指数。
第三个原因是市场资金结构调整,护盘力量不足。当天盘面还有个明显特征,就是权重股护盘失败,反而加剧了恐慌。证券板块早盘还试图拉升护盘,但拉升不到半小时就后继乏力,某龙头券商股从上涨2%迅速翻绿,这种“护盘变砸盘”的情况,让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从板块资金流向看,资金正在从高估值的科技、新能源板块撤离,转向低估值的银行、煤炭等防御性板块,某煤炭巨头单日获主力加仓1.5亿元,这种资金结构调整导致市场热点断层,没有持续的领涨板块带动情绪。同时,期指市场也出现了避险信号,沪深300期指贴水扩大至15点,午后股指期货多单集中平仓,部分机构在主动降低风险敞口,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
分析完原因,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现在该怎么办?别着急,虽然市场调整幅度不小,但也不用过度恐慌,咱们从支撑位、机构观点和操作建议三个方面说清楚:
先看市场的支撑力度,不是没有缓冲空间。上证指数近一个月的核心支撑位在3835.69点附近,17日最低探到3835.36点后快速反弹,说明这个位置有一定的买盘力量。另外,60日均线目前在3798点附近,距离当前点位不远,也是较强的支撑位。从技术面看,虽然日线和周线的KDJ、MACD指标显示还有调整需求,但60分钟内多重级别KDJ指标已经低位钝化,积累了不少反弹动能,只要没有新的利空消息,大概率不会出现持续大跌。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尽管指数大跌,但跌停个股数量控制在30家以内,说明没有出现全面恐慌,更多是结构性下跌。
再看看机构的观点,能给咱们普通投资者一些参考。博时基金在盘后点评中提到,外部环境变化是这次调整的重要诱因,但永赢基金则认为,内部估值压力才是主因,科技股拥挤交易需要释放。不过多数机构都认为,当前调整更像是资金结构调整,而非趋势性下跌。比如某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就表示,四中全会召开在即,“十五五”规划细则即将披露,这些都可能成为市场转折点。而且和23年硅谷银行破产时的加息周期不同,现在处于降息预期周期,大背景截然不同,不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险,也不会影响全球的流动性
最后给普通投资者提几点具体的操作建议,一定要理性应对:
第一,别盲目追涨杀跌。从17日盘面看,有投资者在科技股早盘反弹时追高,结果午后深度套牢,而坚守低估值板块的投资者,反而在震荡中保持了账户稳定。现在市场情绪波动大,盲目操作很容易踩坑,不如先观察观望。
第二,关注关键信号。下周重点看两个指标:一是3835点附近的支撑是否牢固,如果跌破这个位置,可能会进一步试探60日均线;二是成交量是否能有效放大,如果两市成交额持续低于8500亿元,市场企稳的时间可能会推迟。同时,10月下旬将有多项经济数据公布,还有重要会议召开,这些事件可能成为市场新的催化剂,要多留意。
第三,调整持仓结构。如果手里持有前期涨幅过大的高估值科技股,建议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适当减仓;如果想布局,可以考虑低估值的金融、煤炭等防御性板块,或者业绩确定性强的消费板块。操作上最好分批进行,不要一次性满仓或清仓,给自己留足缓冲空间。
第四,控制杠杆风险。截至17日收盘,两市融资余额减少120亿元,平仓盘明显增加,触及平仓线的账户数量较平日翻倍,主要集中在高估值科技股。如果有融资融券的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控制仓位,避免被强制平仓。
总之,10月17日的A股大跌,是外部风险传导、高估值板块调整和资金结构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短期波动而非趋势性下跌。投资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调整,关键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基于真实数据和客观情况做判断,而不是被市场情绪左右。相信随着市场情绪的修复和政策预期的落地,A股会逐步回归合理的运行区间,长期来看,无需过度担忧。
来源:张张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