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指出,文明交流并非单向传播,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过程。在中外交流史上,汉学家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也为中国人从不同视角审视自我提供了崭新的角度。
日前,2025年欧美汉学家研修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开幕。当天,“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举行。
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马耳他、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时、克罗地亚等10个国家的16名汉学家共聚上海,参加研修活动。
汉学家对中国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文化交流,也带给国人不一样的视角。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指出,文明交流并非单向传播,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过程。在中外交流史上,汉学家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也为中国人从不同视角审视自我提供了崭新的角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认为,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文明对话是化解冲突对抗的破局之道,而汉学家群体正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文化摆渡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外希望与汉学家们携手共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合作网络,推动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世界走向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未来。
随后举行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上,中外嘉宾畅所欲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9位中方学者与欧美汉学家围绕历史和现代的中国、科技发展与汉语学习等话题展开研讨。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研究员指出,儒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欧洲人文主义倡导尊重人的价值,这充分体现出中欧文明在理念上的深层契合。各国学者应以跨文明学术合作为基础,激活不同文明的智慧传统,在人文视野中探讨技术治理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课题,推动构建一个以共情、合作和多边主义为基础的世界知识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姜进、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宋炳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等也做了分享。
汉学家们对中方学者的观点予以热烈回应。
当天下午,本次研修的第二场活动“以出版为桥 促文明互鉴”——欧美汉学家与上海出版人对话沙龙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举办。沪上出版界代表与汉学家进行深入对话交流。
本次研修活动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将持续5日,除了专题研讨和对话交流之外,还会有古籍阅览、实地参访等多元形式。
活动得到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图书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