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白酒迎来了属于它的狂欢。那是一个广告比酒还要烈的年代——“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兰陵美酒郁金香”、“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一句句如同口号,在电视里、在饭桌上、在人们的记忆里层层回荡。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白酒迎来了属于它的狂欢。那是一个广告比酒还要烈的年代——“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兰陵美酒郁金香”、“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一句句如同口号,在电视里、在饭桌上、在人们的记忆里层层回荡。
199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对新闻联播至天气预报之间的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招标,这一举动开启了制造“标王”的序幕。当年地处山东西南的小酒厂孔府宴酒成为最大黑马——3079万夺得“标王”。然而第二年这一纪录便被同样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秦池打破,时任厂长姬长孔带着3000万元进京,但最终以6666万元的巨额竞价击败了在场的娃哈哈、乐百事、孔府家酒和孔府宴酒等一众热门,竞得标王。
到了1996年竞标变得更为疯狂,姬长孔讲的一番话至今还在流传:“1995 年,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的是一辆豪华奥迪;今年,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
最终,孔长姬开出天价标底:3.212118亿元。这串比第二名高出整整一亿的数字,是姬长孔的手机号码,相当于秦池全年利润的6.4倍,最终帮秦池蝉联标王。
好景总不长,1997年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揭开了这个县级小酒厂“标王”背后的秘密。
媒体通过暗访调查发现,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 吨左右,他们从四川收购了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标王”坠落了
这一事件不单把秦池“拉下马”,也导致山东白酒整体都陷入低迷,甚至给整个白酒行业都招致无数质疑。加上2001年国家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按出厂价25%和15%从价征收消费税的基础上,再对每斤白酒从量征收0.5元的消费税。对于主打中低端的鲁酒来说,本来利润就不高、资金周转就比较困难,国家征税这一措施无疑是雪上加霜。
秦池大事记
1990年三月,山东潍坊临朐县秦池酒厂注册成立,年产量一万吨左右,产品从未出过潍坊市;
1993年,姬长孔来到秦池担任经营厂长;
1994年,秦池以沈阳为突破,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滚动式销售,年度销售额突破1亿元;
1995年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获得第二届央视标王;
1996年,秦池年销售额从前一年的3,2亿元猛增至9.5亿元,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同年11月8日,以3.2亿元成为第三届央视标王,比竞标第二位高出一亿元;
1996年后期,秦池以“永远的秦池,永远的绿色”为宣传主题,灌装生产线从5条增至47条,“秦池特曲”荣获当年白酒行业的唯一绿色食品认证;
1997年,秦池被评为中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同年,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当年,秦池的营业额下降到6.5亿元;
1998年3月,姬长孔离开秦池,调入北京某部委任职。当年秦池年度销售额仅3亿元;
2000年7月,《法制日报》报道,一家金属酒瓶帽的供应商指控秦池酒厂拖欠300万元贷款,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秦池败诉,并裁定拍卖“秦池”注册商标。
今天的秦池秦池已放弃全国化扩张战略,聚焦山东本土市场,主打中低端产品线。其核心产品包括"秦池特曲""龙琬酱酒"等系列,定价主要集中在50-300元区间,通过传统渠道维持区域市场份额。
秦池酒业经历了从央视标王到区域酒企的完整生命周期,目前处于"小而美"的生存状态。虽然失去了全国性影响力,但通过聚焦区域市场、控制成本、维持特定消费群体,实现了企业存续。其现状是中国白酒行业激烈竞争下,老品牌转型求生的典型案例。
来源:阿涛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