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过神道进得院门,一眼就能看到陵园正中有一座高十七、八米,周长四、五百米的硕大夯土堆,这便是一代明君光武帝刘秀长眠的墓冢,其上是郁郁葱葱、气象蔚然的柏树林。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
一代明君光武帝刘秀的长眠之地——汉光武帝原陵,位于洛阳市东北约20公里的孟津县白鹤乡铁榭村。
在当地,“原陵”这个名字没几个人知道。向人打听,他们总是会自豪而又亲切地说:“您说的是‘刘秀坟儿’吧?就在那呢儿!”
站在铁榭村小站西望,透过新近修建的宽阔神道和高大的门阙,蓊蔚苍翠的林木已越过低矮的红垣,和三道深红的木门,热烈地欢迎着远方的来客。
走过神道进得院门,一眼就能看到陵园正中有一座高十七、八米,周长四、五百米的硕大夯土堆,这便是一代明君光武帝刘秀长眠的墓冢,其上是郁郁葱葱、气象蔚然的柏树林。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冢前有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所立的巨大石碑,其上镌刻着“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十几个大字。引人注目的是,“中兴”二字被人抚摸的锃光发亮,好像油涂了一般。据说距碑八至十步,闭目前行,如能摸到“中兴”二字,则心想事成,事业发达!
原陵始建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祠内有光武阙、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内塑刘秀及其属下云台二十八将像塑,与祠内二十八株文武巨柏一一对应。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等,二十八人的高大泥塑在堂上昂然屹立,目视远方,似乎正思索着治国安邦大计。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而历代帝王选陵,多是靠山面河,象征着襟怀博大统驭人间万物。洛阳周边帝王陵墓无数,数不胜数,但是布置却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北靠邙山,南向伊、洛二水。然而,原陵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外,它北靠黄河、南倚邙山,坐落在河边一个凹陷的洼地里(北面不到二百米,就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据说,下葬之时,位置距离黄河更近)这是典型的“枕河蹬山”——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两千多年以来,唯一的一座倚河而立的皇家陵园。
一代帝王刘秀为什么把陵址选在这样的险地?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刘秀一生迷恋图谶,他是根据谶书的指示选择墓址的;也有人说,刘秀不愿在北邙山上望洛阳的兴衰,而是隔着一道邙岭而居,多一分洒脱,少几许牵挂,乐得在岸边听涛声、观浮云。
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刘秀本打算陵建北邙的,可一直没敢对他的儿子刘庄(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说。因为他这个儿子生来爱跟老子唱对台戏。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撵鸡。
刘秀担心即使自己在邙山上建起了陵寝,百年之后他这个犟儿子也会反其道把他葬在黄河的。于是,在临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刘秀就对他说:“父皇我命中缺水,我死后千万不可把我葬到北邙,你一定要把我埋到黄河。”谁知这一辈子都没听过老子话的倔儿子,这回却一反常态:不孝儿无论如何也得听老子最后一次话!当然,这可能是人们无法解释原陵的反常现象而编出的笑谈。
陵园的第二绝是“汉陵晓烟”。每当清明节前后,若值风清云朗,仿佛是有感应一样,陵园内的古柏枝间叶隙会涌出团团气体,上下左右,滚腾翻坠,一股奇异的紫气就会在陵区上空悄然出现。它柔若晓烟、盈若浮云,自西向东,姗姗移动,逐渐使整个陵园内的翠柏红墙,古碑墓冢,夜草芳花全都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恍若仙境一般。
神秘的柏林,是原陵的第三“绝”。这里有古柏数千株,位居全国之冠。它们巨大的轮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卧像,当地人称之为“汉皇仰卧”。但奇怪的是所有古柏一律南倾,好像在遥望着南边。人们都说,这些古柏都是刘秀的‘御林军’。刘秀是南阳人,他的侍卫们也是他的南阳同乡——他们思乡心切,所以它们全都朝南倾。
柏树之奇还不仅仅于此。满园古柏历尽两千余年的风雨,形状千姿百态,有弯曲如盘龙者,有酷似惊鹿回头者,还有状若猴头者……;有一株柏树中心破裂,位置又恰好正对着坟冢。远远看去,犹如一位壮士用双手剖开胸膛,摘出心肺捧给刘秀看,当地的人管它叫做“肝胆相照柏”;还有一株奇柏叫做“鸟鸣柏”,当游人在树下拍手之时,就会听到“啾啾”的鸟鸣声;最为人称奇的是在一株古柏的树干中,不知何时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棵苦楝树。针叶的柏树之上,居然寄生出一棵阔叶的苦楝!这一异景是世间罕见的奇观,人称“苦恋柏”。
于是,又有了刘秀和他的皇后阴丽华苦苦相恋的传说。阴丽华是南阳新野人,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两大人生目标便是“仕宦当做执金吾”和“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赢得美人芳心,但由于争战,两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刘秀当了皇帝、定都洛阳后,派人把阴丽华接来,长相厮守,共度终生,死后合葬在这里。因此,“苦恋柏”又成了“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绝恋”;
原陵内处处散发着一种奇香,若遇上雨过天晴则香味更浓,风过之处,古柏清香可传十里开外。据植物学家考证,原陵古柏是国内仅有的乔木树种,这种柏树质坚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浓郁。因它木色金黄,柏体杏黄,又称“杏柏”、“血柏”,千百年来为人称奇……。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他本是西汉皇族(高祖九世之孙,景帝生长沙定王刘发五世孙),九岁时死了父亲,就跟着叔父刘良过活,早年曾从事农业生产。王莽篡汉后,他跑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来穷苦不已,无法维持生活就又回到家乡。
王莽在复辟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愚,导致了农民大暴乱。22年南阳荒饥,刘秀避吏新野、卖谷于宛,与其兄长刘縯率领宾客七八千人在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骑牛击杀新野尉,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宛城,声势大振。
第二年,刘玄做上了皇帝,刘秀也进入了权力最高层。王莽围攻昆阳城。刘秀恰好守城,城中将士见王莽兵多如牛毛,都很害怕。刘秀却从容自若,说:“今莽军多,我军少。如果我们极力抗争,尚可取胜,如果望风解散,必至玉碎,万难瓦全。”他趁着夜晚潜出南门,疾奔郾城和定陵发两邑守兵数千人进援。又率敢死兵三千人直冲莽军中坚,击杀王莽大将王寻,莽军大乱。昆阳城守军乘胜出战,内外合攻,莽军大溃——这就是有名的“昆阳之战”。
此战后,王莽的主力丧失殆尽,汉室中兴近在眼前。但是,不久后,新市、平林诸将和一部分南阳豪强妒忌刘縯、刘秀的威名,就阴谋杀掉了刘縯。刘秀在这自身危急之际,表现出异常的智力和忍耐力。他先投靠了杀兄仇人,然后,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悌”来:不替刘縯服丧,不提昆阳战功,饮食言笑如常,终于免遭杀身之祸。
不久,刘秀被任命为行大司马事,持节渡河,镇抚诸州郡。他到河北,巡行各州郡,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官民大悦。于是,他趁机杀掉了自称天子的邯郸割据者王朗,又击败和收编农民起义军的铜马、青犊诸部,扩展了自己的势力。
25年六月,刘秀称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阳。27年,刘秀消灭了所有农民暴动武装。36年,削平了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中国再次统一。他三十一岁称帝,在位三十三年,于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崩,时年六十三岁,谥曰“光武”,庙号“世祖”。
刘秀是一名优秀的帝王,不但善于打仗、治国,而且宅心仁厚,温文尔雅。对百姓更是体贴有加。他在位期间,多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同时限制豪强霸占土地,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对各级官吏实行考察黜陟,罢免贪官,改任良吏,精减官员,裁并四百余县。相报恩寺、扳倒井、麦仁店等“王莽撵刘秀”的众多民间传说,一直在广大民众中流传不止,不也表明了百姓对他的无限爱戴吗?
严格地说,即使是现在的东汉陵墓专家也不能肯定原陵到底在哪儿。一般人都认为,今天孟津县铁榭村黄河边上的刘秀坟就是它的真实所在。但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因为所存最早石碑为北宋初年“新修后汉光武帝庙碑”。有人认为碑文既言“新修”而不言“重修”,故此墓冢并非原陵。既然不是原陵,那又是什么呢?有人就说,它应该是北魏祭祀河神的“方泽坛”。那么原陵在哪里?有人根据史书记载和地望地貌,加上一些出土墓志的描述,认为原陵是在洛阳城北四公里的盘龙冢。还有人引《三国志》资料,认为洛阳东北邙山顶刘家井大冢才是原陵。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然没有更好的答案,我们就只好权且以“刘秀坟”为原陵吧。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刘秀原陵的真实所在,不是因为刘秀的故弄玄虚,而是因为世间的沧桑变迁,在北邙山更为剧烈的缘故。原陵是一个标符,标示出一代明君的英明和伟大就已足矣!
翟传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南阳翟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