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国本是周公的封国,伯禽赴任时,从周朝首都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文物书籍,也带来了周公那套严谨的礼仪规范。于是,曲阜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好学懂礼的气息,老百姓把学习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博学的吴国公子季札子,都对鲁国的文化赞不绝口。他为了考察各国文化音乐,屡次拒绝国君
在春秋的烽火中,鲁国像个“小媳妇”般夹在大国之间,常遭欺凌,可它却有着另一重身份——一个浸润在文化里的“学习型”国家,这方土壤,是孔子思想萌芽的温床。
鲁国本是周公的封国,伯禽赴任时,从周朝首都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文物书籍,也带来了周公那套严谨的礼仪规范。于是,曲阜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好学懂礼的气息,老百姓把学习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博学的吴国公子季札子,都对鲁国的文化赞不绝口。他为了考察各国文化音乐,屡次拒绝国君之位,来到鲁国时,沉醉于相传舜帝所作的《韶》乐,直言“已听到最好的音乐,其他不想再听”。后来孔子在齐国闻《韶》,更是“三月不知肉味”,这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足见鲁国文化的魅力。
还有学问渊博的韩宣子,在鲁国看到那些哲学、历史典籍时,不禁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周代的政治法律、礼仪规范,在鲁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鲁国虽弱小,文化遗存却如繁星般璀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民好学崇礼的氛围,成了孔子最珍贵的学习资源。年少的孔子就像沙漠中遇见绿洲、饥饿时看见面包,在鲁国醇厚的文化空气中自由呼吸,最终成长为照亮华夏文明的思想巨人。这片土地的文化滋养,是孔子的幸运,也是中华文明的幸运。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