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这一现象,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科医生梁铮韵接受专访时表示,这一说法虽具医学依据,但需要科学解读。她指出,手足部位的痣确实被列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类型,但绝大多数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生癌变,公众应避免过度焦虑。
近日
“脚底、手心长痣易癌变!”
“一旦发现应当一律切除!”
类似的说法在社交平台发酵
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到底怎么回事?
一起来看
针对这一现象,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科医生梁铮韵接受专访时表示,这一说法虽具医学依据,但需要科学解读。她指出,手足部位的痣确实被列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类型,但绝大多数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生癌变,公众应避免过度焦虑。
社交平台上关于手心、脚底上的痣是否要切除的话题引热议。
在医学界,手足部位的痣确实被视为需要特别关注的类型。梁铮韵医生解释,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考量:这些部位经常受到摩擦和压力,虽然尚无直接证据表明摩擦必然导致癌变,但慢性损伤被视为潜在诱因;同时,肢端雀斑样痣黑色素瘤好发于手掌、脚底及指甲下,这正是亚洲人和深色皮肤人种中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加之脚底等部位相对隐蔽,日常难以察觉变化,容易延误诊治。
值得注意的是,“高风险”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特定含义。梁铮韵打了个比方:“这意味着在所有发生恶变的黑色素瘤中,来源于手掌、脚底的比例相对于这些部位占全身皮肤的面积而言确实偏高。但这绝不等于说,脚底的任何一个痣本身恶变的绝对概率很高。”她强调,公众需要区分相对风险与绝对风险的概念。
对于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梁铮韵也给出了专业分析。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与青少年手足痣的恶变风险显著更低,这主要是因为黑色素瘤的发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基因突变积累。而在成人期,新出现的痣比那些自幼存在、多年稳定的“老痣”更需关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肢端型黑色素瘤在亚洲人群中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数据显示,在亚洲和非洲裔人群中,肢端型黑色素瘤可占所有黑色素瘤的50%-70%,其中脚底发病概率最高,其次为手掌和指甲下。这种分布特征可能与脚底承受的体重压力和摩擦强度更大有关。
面对公众最关心的“如何识别危险痣”的问题,梁铮韵详细介绍了国际通用的“ABCDE法则”。这套简单的自检方法包括五个维度:A指形状不对称,良性痣通常两边对称,而恶性黑色素瘤多为不规则形;B指边缘不规则,恶性者边缘常呈锯齿或地图状改变;C指颜色不均匀,恶性黑色素瘤常在棕褐色或黑色基础上掺杂粉红、白色、蓝黑等多种颜色;D指直径较大,大于6毫米的痣需要警惕;E指变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这些指标中,‘变化’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信号。”梁铮韵特别强调,观察痣是否在短期内迅速长大,形状、颜色、边缘是否发生改变,是否出现破溃、出血、结痂、瘙痒、疼痛等症状,这些都是需要立即就医的警示信号。
网友晒自己脚底上的痣
当患者因手足痣就诊时,专业的诊断流程显得尤为重要。梁铮韵描述了标准诊疗路径:首先是通过问诊详细了解病史和症状变化,接着进行专业的肉眼观察,测量大小、观察形态特征,然后使用皮肤镜进行更深层次的检查。皮肤镜作为一种带光源的放大镜,能够观察痣的色素结构和血管结构,其诊断准确率远高于肉眼观察。如果前三步检查存在疑虑,医生会建议进行病理活检,这是诊断的“金标准”。
在治疗方面,梁铮韵明确表示,对于需要清除的手足痣,手术切除加术后病理检查是临床推荐的标准方法。这种方法既能确保彻底清除病灶,又能通过病理分析明确诊断。她同时提醒,对于市面上流行的药水腐蚀法,医学上并不推荐,因为其药物成分不明,腐蚀范围不可控,且容易导致瘢痕形成或病灶残留。
对于手足部位的黑痣,梁铮韵建议公众秉持“定期观察、有变再医”的科学态度。她指出,既不要因为网络传言就草木皆兵、一律切除,也不要完全忽视其潜在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专业指导下建立科学的监测机制。
在日常监测方面,梁铮韵建议公众可以定期观察手足部位的痣,重点关注其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的变化。她特别提醒,由于脚底等部位较为隐蔽,需要有意识地定期检查,或者请家人协助观察。对于不易观察的部位,可以定期拍照留存资料,便于对比变化。
针对不同人群,监测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儿童与青少年的手足痣恶变风险较低,家长不必过度担忧,但仍需保持基本观察。而对于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后新出现的痣,则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此外,浅肤色人群需要重点防范紫外线引发的黑色素瘤,而深肤色人群则要更加关注肢端部位的痣。
梁铮韵还特别提到了甲下痣的监测要点。指甲下的黑色素瘤常表现为甲板上出现纵向的、宽度不均、颜色深浅不一的色素带,且可能侵犯甲周皮肤,医学上称为“哈钦森征”。这类变化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普通外伤,需要格外留意。
“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梁铮韵总结说,面对手足痣,公众既要有基本的风险意识,又要避免过度恐慌。她建议,当对身上的痣有任何疑虑时,最稳妥的做法是寻求皮肤科专科医生的专业评估,而不是轻信网络传言或寻求非正规的治疗方法。
来源:深圳龙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