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的A股市场,当投资者总数突破2.4亿时,一个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仅18.9%的散户能在上半年实现盈利,81.1%的投资者陷入亏损。这组来自深交所的权威数据,与“七亏二平一赚”的民间谚语形成强烈共振,揭示着股市盈利的残酷真相: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数字游
#在股市中能挣钱的有多少?#
在股市中能挣钱的有多少?一场跨越认知与行为的生存博弈
在2025年的A股市场,当投资者总数突破2.4亿时,一个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仅18.9%的散户能在上半年实现盈利,81.1%的投资者陷入亏损。这组来自深交所的权威数据,与“七亏二平一赚”的民间谚语形成强烈共振,揭示着股市盈利的残酷真相: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认知、情绪与规则的三维博弈。
A股投资者的资产分布呈现典型的“底部庞大、顶部集中”特征。93.28%的账户资产低于50万元,但这些账户仅贡献约15%的市场交易量。更严峻的是,1万元以下账户亏损比例接近99.9%,10万-50万元账户亏损率达85%,而1000万以上账户盈利比例高达99.1%。这种财富分化远超社会收入差距——80%的小散仅持有3.2%的市值,而0.74%的千万级大户独占11.3%的市值。
上交所2020年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分化:个人投资者占账户数的99.78%,却仅分得市场总盈利的8.99%;而0.22%的机构赚走90%以上利润。这种结构性失衡在2025年愈发明显——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已达61.6%,散户仅握有38.4%的流通市值。
散户的交易行为与盈利概率呈现强烈的负相关。雪球抽样统计显示:10万以内账户盈利比例仅2%,亏损率98%;而1000万以上账户盈利比例99.1%。这种差异源于交易行为的根本差异——散户年均换手率超500%,日均交易1.2次;机构仅25%,持股周期超190天。
行为金融学的发现更具启示性:散户在盈利时持仓时间缩短40%,亏损时却延长持有时间。67%的散户在股票下跌超20%时选择补仓,而机构预设止损+工具对冲。这种“止盈不止损”的认知偏差,导致散户贡献60%成交额却承担82%的高频交易亏损。
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不仅在于资金规模,更在于信息网络与工具不对称。社保基金2023年加仓半导体设备股的案例显示,机构可通过行业调研、专家库、买方研报提前布局。而散户仅12%能解读现金流量表,易被“净利润增长但现金流为负”的公司误导。
量化交易的普及更放大了这种差距。2025年A股量化交易占比达29%,高频策略在毫秒间完成套利,而散户的交易指令需经券商系统、交易所撮合,天然存在时滞。某券商研究显示,高频交易者日均收益率比散户高2.3个百分点,年化差距可达数倍。
尽管生存环境严峻,但仍有散户通过认知进化实现盈利。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在2025年依然有效——当贵州茅台因“双碳”政策被重新估值时,其ROE持续高于15%的护城河属性未变,最终在消费复苏中实现戴维斯双击。
对于普通投资者,定期定额投资与资产配置是更稳健的路径。某中证A500增强策略显示,坚持定投的投资者年化收益达9.8%,远超一次性买入的6.2%。而资产配置的精髓在于“动态平衡”——当股票型基金占比超60%时,需主动减仓至50%以下,既控制风险又保留弹性。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那些穿越牛熊的投资者从未依赖“内幕消息”或“技术指标”,而是构建起包含认知、情绪、工具的三维决策框架。他们深知: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当散户还在争论“明天涨跌”时,真正的投资者早已在认知的田野上播种——春天播种的玉米,秋天自然会收获金黄。这,才是股市盈利最根本的密码:它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力、智慧与自律的马拉松。
来源:小锌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