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尿酸血症,已经悄然跻身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这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常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不足,造成血液中尿酸浓度持续上升。长期处于高尿酸状态,不仅可能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痛风、肾损伤,还会提升心脑血
高尿酸血症,已经悄然跻身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这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常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不足,造成血液中尿酸浓度持续上升。长期处于高尿酸状态,不仅可能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痛风、肾损伤,还会提升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一旦体检发现尿酸超标,切不可掉以轻心。
来自深圳的42岁女子林洁,是一家会计事务所的财务主管。她每日坐在电脑前处理报表、审查账目,经常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她习惯性熬夜加班,午餐常以外卖草草应付,晚餐则喜欢吃烧烤和火锅来犒劳自己,几乎每周都和同事小聚小酌。多年来,林洁并未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认为自己只是稍微有点浮肿,顶多算是水肿体质而已。
2019年5月,公司组织年度健康体检。林洁本以为无非就是老毛病——轻微贫血、颈椎劳损,但这一次,血液报告中赫然标注着:血尿酸达到了512umol/L,超出标准范围不少。医生在体检总结中写道:高尿酸血症。
医生提醒她,要尽量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尤其是火锅、动物内脏、啤酒等,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并建议戒酒,增加水的摄入量。林洁听得很认真,但回到工作岗位后,坚持了不到一周,又逐渐被忙碌的工作淹没,再加上身体并没有明显异常,她心里暗自宽慰:不就是尿酸高一点嘛,又不疼不痒,没事的。
然而转折悄然而至。2020年1月3日晚上,林洁和朋友在小酒馆聚会,喝了点梅子酒,吃了不少猪蹄和毛肚火锅。回到家后,她在沙发上迷迷糊糊睡着。凌晨两点左右,右脚踝突然传来一阵钻心的刺痛,像是被滚烫的油泼到一般,痛感迅速冲击神经,令她惊醒。林洁本能地蜷起双腿,试图抚摸疼痛部位,却发现脚踝外侧已经红肿得像馒头一样。
她轻轻动了一下脚趾,顿时如针扎火烤般剧痛袭来,仿佛有炽热的铁丝在关节处反复碾压,疼得她额头直冒冷汗,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林洁强忍着颤抖,从床头柜里摸出常备的止痛药——布洛芬胶囊,艰难地吞下一颗,又喝了几口水,紧紧裹住毯子蜷缩成一团,浑身冷汗直冒,只能强忍着疼痛熬到天亮。
第二天,林洁一瘸一拐地去了附近的门诊,医生初步判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建议做血检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化验结果显示:血尿酸升高至745umol/L,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关节超声提示右踝滑膜肿胀、积液,关节腔可见强回声点状物。进一步的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模糊,第一跖趾关节软组织肿胀,符合痛风发作的典型表现。
在门诊复诊时,医生结合林洁的血尿酸检测结果、关节影像资料以及急性症状表现,明确诊断她为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并指出此次发作与其长期高嘌呤饮食、生活习惯紊乱直接相关。为缓解当前的关节炎症状,医生首先为她开具了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用于抑制体内炎性因子活性,降低关节滑膜的炎性反应,从而缓解肿胀和疼痛。考虑到她疼痛剧烈,医生建议连续数日按疗程服用,注意不要空腹服药,避免胃黏膜受损。
同时,医生特别强调,眼下只是急性发作期,药物的作用是短期控制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尿酸问题。在急性症状缓解之后,应尽早进入系统性降尿酸的长期治疗阶段。医生拟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并嘱咐林洁务必定期监测肾功能、尿酸和尿常规指标,确保药物代谢过程中肾脏不受进一步损害。
更重要的是,医生指出,高尿酸血症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日常饮食、作息与体重管理,仅靠药物很难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甚至可能因治疗依从性差而反复发作,导致关节结构破坏,进而诱发痛风性肾病等严重并发症。他特别提醒林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饮食控制是关键。所有富含嘌呤的食物都要尽量避免,比如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啤酒、甜饮料等。尤其是啤酒,不仅含有嘌呤,还会影响尿酸排泄,应坚决禁用。其次,体重管理尤为重要,过高的体脂比例会干扰尿酸代谢,必须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逐步减重。再者,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保证2000毫升以上的饮水量,以促进尿酸经肾脏排出。
此外,医生还提醒林洁避免剧烈运动和疲劳熬夜,因为这些都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他建议采用低强度但高频率的锻炼方式,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能增强代谢,又不容易增加关节负担。戒烟戒酒则是基础措施,应坚持长期执行。
听完医生的分析和指导后,林洁首次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前她一直认为痛风只是“吃多了发点炎”,不过是关节痛而已,从未真正把它和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联系起来。这一次,剧烈的疼痛加上医生系统性的讲解,彻底敲响了她心中的警钟。
回家后,林洁开始全方位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冰箱——将里面的火锅底料、牛肚、啤酒、小龙虾全部处理掉,换上低嘌呤、高纤维的健康食材,比如燕麦、豆浆、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等。她还在厨房贴上了一张食物分级表,将高嘌呤食物列为“红色警戒区”,每日饮食严格参照列表执行。
在饮食之外,林洁重新调整了作息。之前因为工作压力大,她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觉,白天靠咖啡撑精神。现在,她强迫自己晚上11点前关灯,每晚睡满7小时以上。早上起床后,她会在小区里散步半小时,顺便晒太阳补钙,回到家再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而不是以前那种用一杯拿铁草草了事。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尝试一些天然的方式来帮助降尿酸。林洁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分享,用车前草泡水能“排尿酸、清肾毒”,许多人声称喝了之后关节疼痛减轻、尿酸下降。她一下就心动了,觉得这种草药性味平和、又是天然植物,喝点总不会有害。于是,她买来干车前草,用开水冲泡,当作日常茶饮代替白开水。
每天早上上班前,林洁都会泡上一大壶车前草水,带到办公室随时饮用。刚开始味道有点苦涩,但她想着这能帮身体排毒,就硬是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林洁发现自己没有再出现明显的痛风发作,整个人也觉得轻松不少,于是更坚定地认为——车前草泡水真有用。
复查的那天,尿酸水平已经降至385umol/L,医生看到数据也颇为欣慰。林洁从心底里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她甚至萌生了个念头:也许,这样规律又清淡的生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该过的日子。但林洁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悄逼近……
2021年7月,最近这段时间,林洁忙碌地奔波于审计项目与财务报表之间,却逐渐感觉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得不对劲。尤其是每到下午三四点,她常常感到一阵阵头晕目眩,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一般,四肢酸软,眼前发黑。而坐在电脑前不到十分钟,就得靠靠背缓一缓,甚至一度心慌胸闷,嘴唇发干,喉咙发涩。林洁以为只是有些夏乏导致的,便自己买了些藿香正气水和绿豆汤应付。
接下来的一周,林洁每天喝的水不少,但却惊觉排尿次数明显变少,从过去的五六次降到两三次,且每次尿液都偏黄偏浓,有时候还会感到腰部隐隐发紧。她也没多想,只觉得是天气热、出汗多的正常反应。
直到7月18日那天,林洁下班回家已近十点,洗完澡便倒在沙发上沉沉睡去。凌晨时分,她被一阵口干舌燥渴醒,摸黑喝了整整两大杯凉白开。清晨六点,林洁迷迷糊糊起床准备洗漱,走到镜子前却被眼前的自己吓了一跳——她的眼皮浮肿得厉害,眼袋鼓鼓的,整张脸看起来水肿而松垮,皮肤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灰白色。
林洁又低头察看双腿,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小腿也比平时粗了一圈。出于恐慌,她连忙用指腹在小腿肚处按了一下,一个明显的凹陷迅速显现,久久未能恢复。与此同时,林洁感觉自己的脚踝处也略显僵硬,穿袜子时感觉有些勒脚。而到了洗手间排尿时,她本想像往常一样排尿,却发现尿量少得可怜,颜色也偏深,最让她不安的是——马桶里还漂浮着一层细密泡沫,久久不散。
这一连串异常症状让林洁感到极度不安。她赶紧收拾好东西,强忍着头晕和乏力打车赶往市区三甲医院,在急诊挂了肾内科的号。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症状后,立刻安排她做了血液和尿液检查,同时进行了腹部彩超。
两个小时后,检查结果出来。医生看着报告,神情变得凝重。他缓缓说道,林洁的血肌酐已经飙升至812umol/L,远远超过了正常参考值;肾小球滤过率(eGFR)仅剩14.8ml/min,说明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彩超报告提示双肾体积较正常明显缩小,皮质回声增强,肾皮质厚度明显减薄,基本符合慢性肾衰竭末期的表现,已进入尿毒症阶段。
林洁整个人如遭雷击,脑海嗡鸣作响,一片空白。她呆坐在医院走廊那张冰冷的长椅上,手中的化验单微微颤抖,指尖发凉,连拿都快握不稳。那些刺眼的数字——肌酐812umol/L,肾小球滤过率14.8ml/min,如同一道冰冷的判决,将她推进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她怎么都想不到,自己不过才42岁,就要面对“透析”这两个令人生畏的字眼。
一想到今后可能要每周数次前往医院做透析,靠机器维持生命,她的胸口像被石头压住一般沉重,眼泪根本控制不住,滚滚而下。她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力气,背微微佝偻着,双肩止不住地颤抖。哽咽着,林洁一遍遍低声自语:“我不是已经很注意了吗……我确诊痛风以后,就再没碰过海鲜,动物内脏看都不看一眼,啤酒果汁全戒了,每天喝水超过两千毫升,饮食清淡、早睡早起,连运动都恢复了……每次复查尿酸都在正常值内,医生也说情况稳定……为什么还会发展成尿毒症?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林洁的声音越说越小,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头,任泪水悄然滑落,打湿了化验单的角落。她曾经那份自律与坚持,在此刻变得苍白无力,换来的不是健康,而是一纸沉重的诊断书。
坐在一旁的医生,看着林洁近乎崩溃的模样,心中也泛起几分疑惑与不解。他翻阅了她过去一年来的复诊记录,确实如她所说,尿酸控制平稳,没有出现异常波动,肾功能数值虽然略有偏高,但仍未见明显恶化迹象。可仅仅半年时间,就从尚可代偿的慢性肾病阶段,骤然滑入了尿毒症,这种变化确实罕见。他皱起眉头,决定必须深挖原因。
于是他一边安抚林洁的情绪,一边耐心地询问她这段时间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饮食习惯、用药情况、是否服用保健品、有没有使用中药或偏方等。林洁努力回忆着,几近崩溃的她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而得知她几乎每天都会泡车前草水喝后,医生再次详细询问了具体的服用细节,最终果然找到了病情急转直下的线索!
医生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他摇头叹息道:“唉,车前草泡水确实能够促进尿酸排泄,但是你在喝车前草水时却忽略了这两个用药关键点!许多想通过车前草来排尿酸的患者,也和你一样,在使用时犯了2个大错,最后不仅没能降尿酸,反而伤了肾!如果你能早点注意到,也不至于发展到如今这般田地啊……”
车前草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常见而温和的“清热利尿”草本植物。尤其是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中,它常被作为一种“天然的降尿酸方式”广为流传。很多人认为,比起西药,这样的草药更安全,副作用更少,而且能长期喝、天天喝,用来“辅助”代谢尿酸。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林洁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很多患者在尿酸控制初见成效后,便将目光投向所谓的天然食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像车前草、玉米须、薏苡仁这些具有“利尿”效果的草本材料。然而,这种长时间、过量、无指导地饮用,往往就是埋在健康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
车前草的确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这种作用来自其草本成分中对肾小管水分排泄功能的刺激。理论上,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可以带走部分溶于血液中的尿酸,从而达到辅助降低尿酸浓度的效果。但问题也正是出现在这个“利尿”上。
人体的排尿系统需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肾小球负责过滤血液,将代谢废物排入肾小管,而肾小管则负责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重吸收。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利尿性植物,不断刺激肾小管排水排钠的功能,就有可能扰乱整个肾脏的代谢机制。尤其是对于本身肾功能就偏弱的高尿酸人群来说,长期让肾脏处于“强迫排水”的状态,会让肾单位负担持续加重,结果就是肾小管功能逐步退化,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最后出现肾功能损伤。
林洁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她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健康,控制饮食、戒烟戒酒、作息规律,甚至连水果汁都不敢多喝,唯独将那一壶车前草煮水当作每日必备。她认为这是一种安全又天然的办法,可以帮助身体清除尿酸、减少痛风发作。但她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那就是草药并非完全无害,它们也具有药理活性,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活性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这类草药成分往往没有明确剂量规范。中药讲究“辨证论治”“量体裁衣”,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应煎多少、一天喝几次、是否要停用、适合什么体质,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指导。而林洁就是典型例子。她每天一早起床就开始熬煮,一壶喝一整天,从未间断,甚至冬天也不曾停止。她以为这是一种保养,实则是变相透支肾脏功能的“慢性伤害”。
车前草本身偏寒凉,性质属利湿泄下,适用于湿热体质的人群。而林洁属于气虚体质,原本就不适合长期饮用寒凉草药。时间一久,不但尿酸没继续下降,反而使得肾脏代谢逐步紊乱,加重了原有的代谢负担。她身体里看似“安静”的高尿酸,其实早已对肾脏造成慢性刺激,一旦补偿机制失效,就迅速滑入尿毒症阶段。
很多患者也容易陷入类似误区。他们看到网络或朋友圈里流传的“车前草泡水降尿酸”经验分享,便照方抓药,但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剂量规范。尤其是在症状没有明显恶化的情况下,自我感觉良好,更容易对这种做法产生依赖。然而,代谢系统的损伤并不总是即时可见,有时候一旦出现症状,就已经是肾脏受损明显、无法逆转的信号了。
此外,像林洁这样认为“西药伤肾,草药养生”的观念也非常普遍。事实上,现代降尿酸药物已经相对成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尿酸生成路径和排泄路径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并长期监测血液和肾功能指标,以确保在控制尿酸的同时不加重肾负担。相比之下,草药在没有监测与调整的前提下长期服用,更容易导致“用错方向”的治疗后果。
一些研究也显示,长期使用草药利尿剂(包括车前草、玉米须等)可能造成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等慢性病理变化,尤其是在高尿酸、糖尿病、高血压等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中,这种风险更为显著。即便在初期看似有效,随着肾功能储备下降,其负面影响才会逐渐显现,而这时再想纠正,往往已经太晚。
资料来源:
1.王磊,李晨.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6):533-537.
2.张洁,刘洋.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中国临床内科杂志,2024,41(07):619-623.
3.赵倩,陈浩,孙伟.饮食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08):244-248.
(《纪实:45岁女子喝车前草泡水来排尿酸,一年后尿毒症,医生无奈叹息:这2个被忽视的细节,害她的肾彻底坏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