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现象改编,人物姓名均为化名,旨在探讨退休保障话题,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现象改编,人物姓名均为化名,旨在探讨退休保障话题,不构成投资建议。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王建国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额头青筋暴起。社保局工作人员刚刚通过电话告诉他,按照他的工龄和缴费基数计算,每月退休金是2847元。
"您是不是算错了?我在国企干了35年,怎么可能这么少?"王建国的声音在颤抖。
电话那头传来标准化的客套话:"先生,我们的计算是准确的,您可以到窗口进行详细咨询。"
王建国瘫坐在沙发上。隔壁老李前天还在炫耀,说自己退休金有8000多,够买两台iPhone了。同样是60岁退休,差距怎么这么大?
妻子刘美华从厨房探出头:"老王,退休金多少?"
王建国张了张嘴,什么都没说出来。
01
王建国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在红星机械厂工作了35年。从18岁进厂当学徒,到53岁当上车间主任,他见证了工厂从辉煌到衰落的全过程。
"我这种老实人,踏踏实实干活,国家不会亏待的。"这是王建国的口头禅。
2019年工厂改制,王建国选择了内退。按照政策,他可以在60岁正式办理退休手续。这几年,他一直盘算着退休后的生活。
"老李说他能拿8000多,我比他工龄还长,怎么也得6000往上吧。"王建国经常这样和妻子刘美华商量。
刘美华也是这么想的。她在纺织厂干了30年,按照缴费年限,估计能拿3000多。夫妻俩加起来将近1万,足够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
他们甚至开始规划退休后的日程: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上午买菜做饭,下午打牌聊天,晚上看电视剧。偶尔还能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02
接到社保局电话的那个下午,王建国决定亲自去一趟。他穿上最好的西装,梳理得整整齐齐,像是要去参加什么重要仪式。
社保局大厅里人头攒动,大部分都是和他差不多年纪的人。有的人愁眉苦脸,有的人兴高采烈,表情截然不同。
王建国排了两个小时队,终于轮到他。
"您好,我想详细了解一下退休金计算方法。"王建国递上身份证。
工作人员调出他的档案:"王先生,您的情况是这样的。缴费年限35年,平均缴费指数0.8,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5200元..."
一连串数字让王建国头晕眼花。他打断道:"能不能说简单点?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我只有2847元?"
"您的缴费基数比较低,而且有几年中断缴费记录。"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1995年到1997年,您有28个月没有缴费。"
王建国愣住了。那是工厂最困难的时期,连续两年多发不出工资,更别说缴纳社保了。当时为了生存,他还在外面打过零工,根本顾不上社保的事。
03
从社保局出来,王建国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老李家。
老李正在院子里修剪花草,看起来心情不错。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名贵花卉,还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
"老王,你怎么这副表情?退休手续办好了?"老李放下剪刀,拍拍手上的土。
"老李,你的8000多是怎么算出来的?"王建国直接问道。
老李招呼他坐下:"我在电力公司干了32年,关键是缴费基数一直按最高标准。你知道吗,缴费基数差一档,退休金能差好几千。"
王建国不解:"什么意思?"
"简单说,假如当地平均工资5000,你按60%基数缴费,我按300%缴费,几十年下来,退休金能差3倍。"老李得意地说,"当年我们单位效益好,都是按最高档交的。"
王建国恍然大悟。当年工厂效益不好,为了减轻负担,都是按最低标准缴费。而老李在电力公司,不仅缴费从不间断,基数还一直很高。
"怪不得你现在这么滋润。"王建国羡慕地看着老李家的装修。
04
晚上,王建国把情况和妻子说了。
刘美华沉默了很久:"那我们以后怎么办?儿子前两天还说要换房子,让我们帮忙。"
"先看看你的退休金能有多少。"王建国安慰道。
第二天,刘美华也去了社保局。结果更让人沮丧——1800元。
"怎么会这么少?我干了30年啊!"刘美华坐在床边哭了起来。
王建国搂住妻子:"别哭,我们俩加起来也有4600多,比很多人强了。"
可他心里清楚,这点钱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根本不够体面地生活。光是每个月的药费就要几百块,再加上水电气费、生活费,剩不下多少。
儿子王磊在外地工作,房贷车贷压力很大,指望不上。女儿王丽虽然在本地,但她家也有两个孩子要养,自己都紧巴巴的。
05
王建国开始留意身边退休老人的生活状态。
小区里的张大爷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到菜市场买打折蔬菜。他总是等到快收摊时才出手,能省一块是一块。
而住在高档小区的赵叔叔则完全不同。他每天开车去高档超市买菜,从不看价格标签。听说他的退休金有7000多,除了基本生活,还经常给孙子买玩具。
最让王建国印象深刻的是李阿姨。她原来是银行的副行长,退休金据说接近万元。现在每天打扮得精精神神,不是去美容院就是和朋友聚餐。
"同样是退休,差距怎么这么大?"王建国经常这样自言自语。
06
为了搞清楚退休金的差距问题,王建国开始了"调研"。他约了几个老同事聚会,想了解大家的情况。
聚会设在老城区一家茶馆。来了六个人,都是60岁左右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的。
"咱们都是老朋友,不如说说各自的退休金,也好有个比较。"王建国提议。
老张率先开口:"我在税务局干了38年,每月7200。够用了,还能偶尔给儿子帮点忙。"
老赵接着说:"我是中学教师,工龄36年,680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老孙有些不好意思:"我在供销社,后来下岗又重新就业,断断续续,只有2100。"
老吴叹了口气:"我和老孙差不多,在百货公司干到破产,后来摆过摊,现在能拿1900就不错了。"
老丁最后说话:"我运气好,赶上了公务员涨薪,现在8500。"
王建国默默算了算,六个人的退休金从1900到8500,差距竟然有4倍多。而且他发现,退休金高的人说话时底气十足,低的人则显得有些拘谨。
07
聚会结束后,王建国心情复杂。同样是为国家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待遇差距如此悬殊。
他想起了一个细节。聚会结账时,退休金高的几个人抢着买单,退休金低的几个人则默默坐着。老孙甚至悄悄和他说:"老王,以后这种聚会我就不参加了,压力太大。"
这种微妙的变化让王建国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难道退休金不仅决定生活质量,还影响社交关系?
回家路上,王建国路过老李家,看到他正在和几个邻居聊天。这些人都是退休金较高的,谈论着最近的股市行情和旅游计划。
而在另一个角落,几个退休金较低的老人则在讨论哪里买菜便宜,哪家药店打折。
08
一个月后,王建国和刘美华正式办完了退休手续。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是4647元。
第一次领到退休金时,王建国的心情很复杂。这笔钱足够基本生活,但想要过得体面一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儿子王磊最近打来电话。
"爸,我想换个大点的房子,孩子马上要上学了。你们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少吧?帮我们垫个30万,我们慢慢还。"王磊在电话里说得很轻松。
王建国苦笑:"儿子,我和你妈的退休金一个月不到5000,30万得攒多少年?"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阵:"爸,你开玩笑吧?张叔叔家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1万5,李叔叔一个人就8000多。怎么你们这么少?"
挂了电话,王建国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在儿子眼里,他这个父亲似乎很"失败"。
09
王建国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如果当年不进工厂,而是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现在的情况会不会不一样?
他想起了大学同学老陈。当年老陈成绩不如他,但选择了进政府部门。现在老陈已经是副处级干部,退休金肯定不少。
还有高中同学老刘,当年选择了当老师。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现在退休金也有6000多。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王建国经常这样感叹。
但妻子刘美华劝他:"咱们那个年代,哪有这么多选择?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而且工厂倒闭也不是你的错。"
话虽如此,王建国心里的遗憾却挥之不去。他开始关注各种关于退休金的文章,想搞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王建国在小区遇到了刚退休的老邻居陈教授。
陈教授是大学里的知名学者,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多年。听说王建国在关注退休金的问题,他神秘地笑了笑。
老王,你知道吗?退休金其实有一个隐秘的分界线。"陈教授压低声音说。
"什么分界线?"王建国急切地问。
"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意味着你在退休群体中属于绝对的优势阶层。不仅生活无忧,还能在各种社交场合占据话语权,成为真正的'人上人'。"
王建国的心跳加速了:"到底是多少?"
来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