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3月底的7.5%飙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这一数据背后,是新冠病毒在夏季的异常活跃。五一假期的人员流动、JN.1和XDV变异株的
新冠又活跃了,感染率上升!中疾控提醒:这些症状要警惕
2025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3月底的7.5%飙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这一数据背后,是新冠病毒在夏季的异常活跃。五一假期的人员流动、JN.1和XDV变异株的持续传播,以及公众防护意识的松懈,共同推动了本轮感染潮的蔓延。
症状升级:从“流感样”到“多系统损伤”
本轮疫情的症状表现与以往相似,但重症风险不容忽视。发热、咳嗽、咽痛仍是主要症状,但部分患者出现了嗅觉或味觉减退、肌肉酸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有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血氧症等严重表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宋志芳指出,部分患者即使抗原或核酸检测呈阴性,但若伴有淋巴细胞明显下降、嗜酸细胞接近于0,并伴有头痛、肌肉痛、全身发冷等症状,仍需高度怀疑新冠感染。
更值得警惕的是,老年人群体成为
本轮疫情的重灾区。由于免疫力下降和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人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并发症。因此,对于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早诊早治尤为关键。
防控升级:从“个人防护”到“医疗资源储备”
面对疫情反弹,中疾控明确提出三项防控建议:
1. 加强个人防护: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2. 及时接种疫苗: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较低人群。
3. 科学用药与就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确诊后根据病情选择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民得维等),并配合退烧药等辅助用药。
医疗机构也需做好应对准备。增加床位、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培训医护人员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优化救治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理性应对:从“恐慌”到“科学防护”
尽管疫情抬头,但公众无需过度恐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指出,全球新冠感染已进入波动性区间,本轮疫情的整体就诊人数相较于去年秋冬季高峰有所降低,不会对医疗资源和人群造成严重负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新冠病毒的反复活跃,再次提醒我们:疫情并未远去,防控仍需坚持。只有通过科学防护、及时治疗和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占据主动。正如中疾控的提醒:警惕症状,科学应对,我们终将战胜病毒。
来源:望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