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深夜暴毙钟粹宫!野史骂慈禧下毒,真相是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19:00 2

摘要:凌晨三点,钟粹宫的太监总管李莲英揉着眼睛爬起来,刚端起茶盏,就听见里屋传来小宫女的尖叫:“太后、太后她……”

一、光绪七年深夜,钟粹宫的蜡烛烧到了底——45岁慈安,突然就没了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北京城的春寒还没退透。

凌晨三点,钟粹宫的太监总管李莲英揉着眼睛爬起来,刚端起茶盏,就听见里屋传来小宫女的尖叫:“太后、太后她……”

等他冲进去时,45岁的慈安太后正蜷在炕上,脸色青得像浸了水的纸,手死死攥着胸口的衣服,喉咙里发出细碎的抽气声。旁边的炕桌上,还摆着半碗没喝完的百合粥——那是慈禧下午特意送过来的,说“姐姐最近睡不好,喝口粥安神”。

李莲英腿一软跪在地上,扯着嗓子喊:“快传太医!快传慈禧太后!”

可等慈禧带着一群人冲进来时,慈安已经断了气。她的眼睛还睁着,嘴角挂着一丝没来得及收回去的苦笑,像是在问:“我就这么死了?”

二、官方说法是“中风”,可野史早骂翻了:慈禧送的粥里有砒霜!

慈安的死讯传出来,紫禁城炸了锅。

官方的说法来自太医:太后“骤发痰厥,痰蒙心窍而亡”——说白了就是突发中风,痰堵了气管。连《清史稿·后妃传》都这么写:“(慈安)七年三月,暴崩,年四十有五。”

可老百姓不信,野史更炸——

《清稗类钞》里说,慈禧早就想除掉慈安,特意做了份“克食”(满族传统点心),里面掺了砒霜,让李莲英送过去。慈安吃了之后,肚子疼得打滚,半夜就断了气;

《翁同龢日记》更细节:翁同龢作为帝师,第二天去钟粹宫吊唁,摸了摸慈安的手,发现“指爪皆青,疑是中毒”——指甲盖都青了,明显是砒霜的毒啊!

最玄乎的是《十叶野闻》:慈安临死前抓着慈禧的袖子喊“妹妹,你何至于此急啊”,意思是慈禧急着篡位,连装都不装了。

这些野史传得有鼻子有眼,连老太监都偷偷说:“慈禧熬了这么多年,终于动手了!”

三、慈安不是“软柿子”:她是咸丰的“正宫娘娘”,手里攥着慈禧的“命门”

要懂慈禧为啥怕慈安,得先搞清楚两人的“身份差”——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嫡妻(正宫皇后),慈禧只是个贵妃(懿贵妃)。咸丰去世前,特意留了两样东西:

一枚“御赏”印章,给了慈安(代表皇权的正统);一枚“同道堂”印章,给了同治帝(其实是慈禧代管,代表幼帝的权力)。

换句话说,两宫垂帘,慈安是“名义上的老大”。不管慈禧多能干,没有慈安的“御赏”盖章,诏书根本不算数。

比如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出京替慈禧采办,违反了大清“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慈安拿出咸丰的遗诏,直接命山东巡抚丁宝桢把安德海砍了——慈禧连大气都不敢出,只能偷偷哭了三天。

还有同治选皇后,慈安看上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端庄守礼),慈禧偏要选自己弟弟的女儿富察氏(活泼机灵)。结果同治硬是选了阿鲁特氏,慈禧气得摔了茶杯:“你这孩子,跟你爹(咸丰)一样倔!”可最后,还是得捏着鼻子认了——因为慈安说:“皇后是嫡妻,得由我这个嫡母定。”

四、慈安的“死”,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局”

慈安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死?

根本原因是:她挡住了慈禧的路

同治帝快成年了,按照祖制,要开始“亲政”。慈安支持同治“自己管事”,可慈禧不想放权——她已经垂帘听政10年了,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哪肯轻易交出来?

更要命的是,慈安手里还有咸丰的遗诏。万一哪天同治向慈安求助,慈禧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景善日记》里记了件事:光绪六年(1880年),慈安得了重病,慈禧天天去探望,表现得特别“贤良”。可等慈安稍微好点,就把慈禧找来,说:“我最近看了些折子,有人说你想让同治娶你弟弟的女儿……以后这种事,别找我。”

慈禧当时脸都白了,笑着赔不是:“姐姐说什么呢,我哪敢啊。”可转身就让自己的心腹去打听:慈安的病,会不会好不了?

五、慈安死后,慈禧终于“解放”了——她的反应,暴露了真相

慈安死后的细节,最能看出慈禧的心思:

她没有立刻宣布死讯,而是等了四个小时——这段时间,她让人销毁了慈安的医疗记录,还有咸丰的遗诏;她命人把钟粹宫的窗户都封死,说“保留现场”,其实是怕有人查出中毒的痕迹;她给慈安定的谥号是“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听起来风光,可“贞”字在清朝后妃谥号里,多是“守规矩、没存在感”的意思。

最绝的是,她把慈安的陪葬品全换成了次品——原来准备的金簪、玉镯,全换成了铜的。后来溥仪清理故宫时,发现慈安的棺材里,连块像样的翡翠都没有。

六、写在最后:慈安的死,是封建皇权里“女人最惨的结局”

慈安的一生,其实挺憋屈的:

她是咸丰的正宫,可咸丰只爱慈禧,连儿子都是慈禧生的;她帮慈禧管了10年朝政,最后却被怀疑“下毒”;她死了之后,慈禧连她的葬礼都办得敷衍,更别说给她建陵了——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她的陵才修好,可早已经没人记得了。

至于她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

其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是两宫垂帘的“牺牲品”,是封建皇权里“正统”与“权力”斗争的棋子

就像翁同龢在日记里写的:“太后(慈安)一生,从没有想过争什么,可最后还是没逃过。”

来源:红楼痴迷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