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消息没冲上大众热搜,却在不少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券商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有人感慨“一个时代的符号,就这么没了”,还有人翻出老照片,说“当年在万国证券听他讲课的场景,还像昨天一样”。
2025年10月7日,一条不算“大新闻”的消息,在证券圈里悄悄传开,78岁的管金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走了。
这消息没冲上大众热搜,却在不少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券商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有人感慨“一个时代的符号,就这么没了”,还有人翻出老照片,说“当年在万国证券听他讲课的场景,还像昨天一样”。
一个早就淡出公众视野的人,为啥能让一群见惯了行业起伏的老券商人心生唏嘘,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A股这30多年的路,从混乱摸索到慢慢规范,管金生是那个“第一个趟路的人”。
他既拿过“证券教父”的光环,也摔过“一朝翻车”的跟头,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早期A股“痛并成长”的缩影,这个改写过A股早期历史的人,到底给行业留下了哪些抹不掉的东西?
一、他为啥是“时代符号”?
提到管金生,很多年轻的股民可能没听过,但对1990年代就入行的老券商来说,这个名字几乎和“早期A股”划等号。
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还没有“证券交易”的概念,企业缺钱了,只能找银行贷款;普通人想理财,除了存定期,几乎没别的选择。
就在这样的空白里,管金生带着万国证券冒了出来,把“股票承销”“跨市交易”这些新鲜事,第一次带到了大家面前。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开拓者”,人生后半程却过得格外低调,2003年获准保外就医后,他就从行业里“消失”了,既不接受采访,也不参加任何公开活动,偶尔被提起,话题也总绕不开1995年那场毁了他的327国债事件。
如今他走了,再回头看他这一辈子:从创办万国证券的高光,到327事件的跌落,再到晚年复出的坚持,每一步都踩在了A股早期发展的关键节点上。
也难怪老券商人会说,他的离开,像“一个时代的记忆被收走了”。
二、万国证券如何填了A股的“空白”?
1988年,管金生创办万国证券的时候,国内的券商行业还处在“散兵游勇”的状态,没有统一的业务标准,没有专业的人才团队,甚至连“券商该做什么”,大家都没搞明白。
那时候的券商,大多是“帮企业跑腿”的角色:企业想发股票,就帮着填填表、跑趟监管部门,至于“怎么帮企业定发行价”“怎么找投资者”,根本没人懂。
而管金生一出手,就把万国证券做成了“行业标杆”,靠的就是他敢闯敢试的劲头,填了一个又一个A股的“空白”。
那时候很多国企想上市,却连“招股说明书该写什么”都不知道,有的只写几页纸,有的连财务数据都不敢披露。
管金生带着团队,第一次拿出了完整的招股说明书模板:小到企业的历史沿革、主营业务,大到募资用途、风险提示,都写得清清楚楚。
更关键的是,他还琢磨出了“路演”的模式,带着企业负责人去上海、深圳的机构里讲业务,让投资者知道“这公司值不值得投”。
后来证监会制定早期的承销规则时,都参考过万国证券的这套做法。
早期的券商里,做交易的人大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银行转过来的,有的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根本不懂“盘面分析”“风险控制”。
管金生不一样,他专门从财经院校、银行里挑了一批懂金融、懂法律的年轻人,组建了行业第一个专职交易团队,还制定了详细的交易流程,比如什么时候该加仓、什么时候该止损,都有明确的标准。
后来这批人里,不少成了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这些头部券商的高管,还有人创办了自己的基金公司,相当于给整个证券行业播下了“专业人才”的种子。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的股市是分开的,上海股民只能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深圳股民只能买深交所的股票,想跨市买卖,根本没渠道。
管金生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带着万国证券,第一次打通了两地的交易通道:在上海和深圳分别设网点,让投资者能通过万国的系统,跨市买卖股票。
这一下就盘活了市场,不少投资者第一次知道“原来还能买外地的股票”。
也正是因为这些“第一”,业内才慢慢喊他“中国证券教父”,不是因为他名气大,而是因为他真的给A股铺了很多“第一次”的路。
三、327国债事件:一人一企的“双重滑铁卢”
1995年,一场叫“327国债”的风波,彻底改写了管金生和万国证券的命运,也成了A股早期最刻骨铭心的“风险教训”。
可能有人不知道,“国债期货”在1992年才刚推出试点,初衷是为了让国债更“灵活”,那时候很多人买了国债只能持有到期,没法像股票一样交易,国债期货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而“327国债”,就是当时交易最活跃的一个国债期货品种,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本该“盘活市场”的品种,会变成一场风波的导火索。
当时市场上对“327国债是否会加息”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觉得会加,因为通胀压力大;有人觉得不会,因为担心企业负担。
而管金生主导的万国证券,站在了“不会加息”的一边,还重仓押注了327国债期货,可后来的情况超出了预期,有关部门释放了“可能加息”的信号,327国债期货的价格开始暴跌。
为了挽回损失,万国证券在交易中做了违规操作,大量透支资金,试图通过“砸盘”的方式压低价格,保住自己的仓位。
这种操作直接导致当天的国债期货市场彻底混乱,监管部门只能紧急暂停交易,这也是A股历史上第一次因为风险事件停市。
消息传开后,万国证券的声誉一落千丈,客户纷纷撤资,资金链很快就断了,风波过后没多久,管金生就辞掉了万国证券的职务。
1995年年底,他在海南被逮捕,1997年2月,法院以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判处他17年有期徒刑。
而曾经风光无限的万国证券,也撑不下去了,1996年7月,在监管部门的协调下,万国证券和当时另一家券商“申银证券”合并,成立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
那个由管金生一手打造的“万国时代”,就此落幕,万国本来是行业的标杆,就因为一次违规,说没就没了,这件事也给全行业敲了警钟:证券这行,再敢闯也不能碰规则的红线。
而327国债事件,也成了A股早期“重发展、轻风险”的一堂教训课,后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则,比如规范期货交易、加强券商风控,很多都源于这场风波。
四、读懂管金生,才算懂A股早期的“成长痛”
2003年,因为身体原因,管金生获准保外就医。
从那以后,他就彻底淡出了公众视野,没再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没参加过任何行业活动,就连当年的老同事想联系他,也很难找到他的踪迹。
有人说他在老家养病,有人说他偶尔会研究市场,但这些都没得到过证实,在大家的印象里,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证券教父”,好像慢慢变成了一个“传说”。
直到2016年,69岁的管金生突然重新出现在了行业里,他成立了一家叫“九送基金”的资产管理公司,做起了私募业务。
那时候的A股,已经和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资管行业有了明确的监管规则,数字化交易成了主流,年轻的从业者讨论的是“量化策略”“ETF产品”,很少有人再提起当年的万国证券和327事件。
对现在的投资者和从业者来说,管金生留下的不只是万国证券的一段往事。
其实,早期的A股就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会摔跤,会犯错,而管金生就是那个“扶着孩子学走路的人”,既教会了孩子怎么迈出第一步,也因为一次失误,让孩子知道“哪里不能踩”。
现在孩子长大了,走路稳了,可那个扶过他的人走了,但只要A股还在发展,管金生留下的那些经验和教训,就会一直影响着这个行业,而这或许就是他留给A股最珍贵的东西。
来源:陈大官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