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中国船就是一块肥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00:06 2

摘要:这是许多远洋船员写进航海日志的第一句。地点,尼日利亚;主角,一艘刚挂靠的中国货轮。对岸边的执法部门而言,红白相间的船身像块鲜嫩五花肉,刀叉都磨好了。

“梯子还没放稳,人就蜂拥而上。”


这是许多远洋船员写进航海日志的第一句。地点,尼日利亚;主角,一艘刚挂靠的中国货轮。对岸边的执法部门而言,红白相间的船身像块鲜嫩五花肉,刀叉都磨好了。


30岁的你忙完一天加班,65岁的您刚放下广场舞,这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生活里,总有些人善于盯住“看着好说话”的对象。海上故事,其实就是放大版的职场、社区现实。


码头“迎宾团”怎么排队


船还没缓冲完毕,制服和袖章已经把舷梯挤得水泄不通:移民局、海关、检疫、禁毒、港务、海事、PSC……七八顶帽子,七八张脸,却是同一个目的。


上船第一句,永远不是“你好”,而是“Anything for the team”。翻译成地道中文就是——“给点好处吧”。


“手续只是敲门砖,真正的目标是现金和物资。”


香皂、洗衣粉、鸡肉、调料先来一遍;再抬出20升装的油漆和整桶柴油;临走还要几条香烟、几罐啤酒。“不够意思”就挑毛病,从锅炉到卧室翻到底,让船期白白多耗几天。


久而久之,船员学会了砍价,把“大礼包”压缩到最低,但平均一次靠港,仓库里还是要空掉好几层货架。


为什么偏偏盯上中国船


1。 船舶货种多,连带着“富裕”印象;


2。 中国船员讲究和气生财,惯用“小礼息事”;


3。 船东怕误点,宁可花钱消灾。


“在人家的地盘,规则由他们说了算。”


他们熟悉流程,知道卡在哪一步最疼;你想按国际公约讲道理,却又急着赶下一港。结果?只能先掏腰包。


不只是尼日利亚的“潜规则”


菲律宾“登轮费”、印尼小岛“快速通关费”、南美码头“咖啡钱”,换汤不换药,都是一桩买卖:谁能让船早走,谁就伸手收红包。


国际航运公会2016年提出“零容忍”倡议,口号响亮,落地却不太顺。地方执法权多头分散,临检名单写在小本子上,船方想投诉无门。


和国内的明码标价不同,这里没有窗口贴价目表,所有金额现场拍脑袋。“开口十桶漆,心里也知道拿不了十桶”。讨价还价反复拉锯,时间浪费在空气里。


船长的段位决定损失上限


老船长一看登轮名单,先把证照、货单铺成扇面,堵住借口;再做足“象征性”礼节:一人一顶印有船公司LOGO的帽子,外加两瓶矿泉水,价值不过几十块。


“该硬的时候软,损失不止一桶漆;该软的时候硬,码头直接扣船。”


最难的是分寸感。强硬到对方下不来台,他就给你找“安全隐患”;太柔软,对方还以为你“大有余力”。


有时候,船长开全程摄像头,把录像同步到海事社区。镜头在,对方也得收敛;否则下一站还有同业盯着。


个人安全与国家形象的两难


如果拒绝,一船人可能滞港三五天,吃紧的排班全乱;如果妥协,又是在给灰色链条添砖加瓦。两难,日复一日。


于是中国船东开始抱团:


设定“礼品红线”,超额一律上报;


建“港口互助群”,谁刚靠过港,立刻分享“最新报价”;


发现过度索要,协会出面对接,使单船困境升级为行业交涉。


这招虽然慢,但越来越管用。执法部门知道面前不是一艘孤船,而是一整个船队,动手之前要掂量后果。


变化正在发生


去年,尼日利亚上线“电子通关”,72小时流程打包到一块二维码里。纸面签字少了,临时收费点也就少了。


新建的集装箱码头引入无人堆高机,港区摄像头联网,执法人员刷卡才能上船,系统自动计时、自动留痕。多停一分钟、多拿一桶油,全被后台记录。


“硬实力之外,更需要规则硬度。”


当透明度足够高,顺手牵羊的空间自然萎缩。


我们能做些什么


远洋船员:随船带双语法规手册,懂法才有底气。


船东公司:给船长做谈判培训,把“省钱”换成“守规”。


普通读者:买一张船票也许很遥远,但关注一条新闻、留下一条评论,就是给透明度加分。


“规则是最好的防盗锁。”


你按规则办事,他想伸手就得掂量代价。


尾声


夜色里,货轮像一座移动城市,灯火明亮却也孤单。要让中国红在世界海域更安全,靠的不只是更厚的钢板,更是我们对规则的坚持。


下次刷到类似新闻,别只感叹“又被当成肥肉”。说说你身边的“被揩油”经历,也许就能让更多人找到对策。海浪再大,众人划桨,船才稳。

来源:高贵孔雀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