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女孩经短视频引流治疗后12天去世”信息上了热搜。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马女士16岁的女儿去年确诊脑胶质瘤并手术,今年8月复查,医生诊断孩子还有12-18个月的生存期。随即马女士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个“胶质瘤克星”的医疗宣传,对方看过马女士女儿的资料后,表
□久泰平
近日,“女孩经短视频引流治疗后12天去世”信息上了热搜。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马女士16岁的女儿去年确诊脑胶质瘤并手术,今年8月复查,医生诊断孩子还有12-18个月的生存期。随即马女士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个“胶质瘤克星”的医疗宣传,对方看过马女士女儿的资料后,表示使用声动刀2次,可以彻底将肿瘤清除干净。马女士带女儿接受两次所谓的“声动力治疗”12天后,女孩不幸离世。那个曾经承诺“可以将肿瘤彻底清除干净”的机构,在马女士告知女儿死讯后,竟将她的微信拉黑。
16岁花季少女的离世,不是命运的偶然,而是网络医疗骗局屡禁不止的必然代价。现在,罚款、退款甚至关停涉事机构,都无法唤回那16岁的生命。当一个生命在监管盲区中消逝,我们不得不问:这条底线,到底由谁来守?
当一个家庭面对“孩子还能活12-18个月”的医学诊断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足以吞噬一切理性。父母在绝境中抓住任何一丝希望,不是愚蠢,而是人性的本能反应。马女士的经历绝非个例。在健康与生命的博弈中,病患家属的心理弱点常被精准利用。这类宣传利用患者对传统治疗方式的不信任,编织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治愈”的美丽泡沫。正如一位受骗者所言:“只要是病急的乱投医的人,都会选择去试一试。”“试一试”背后,是求生本能与人性弱点的交织,而非简单的无知可概括。
骗局产业链与监管盲区,谁在纵容虚假医疗横行?涉事的医疗机构的操作模式揭示出一条完整的骗局产业链:从短视频平台引流、夸大宣传、到使用普通“超声治疗机”冒充高端治疗仪器。调查发现,该机构拥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诊疗项目里根本没有批肿瘤科。其号称能治疗胶质瘤,却连基本的资质都不具备。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实体医疗机构,在短视频平台同样不少见。这类宣传规避平台审核,用“某”字代替关键病症,如“结某节”“高某血某压”,却明确指向具体产品。虚假医疗广告经历了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媒体的演变,如今已变得更加隐蔽。他们以“科普”为名,行骗财之实,而监管却未能跟上其演变速度。
面对乱象,我们不得不问:监管责任谁负?答案是明确的,平台与监管部门难辞其咎。2025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部署医疗服务纠风工作,明确提出将重点整治网络“医托”、互联网诊疗“引流”“带货”等新型违规行为。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一道关口,其监管责任不容推卸。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牟利工具,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然而,平台审核机制松散,让这些违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比如,山西省推出的《互联网医院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代表了地方对互联网医疗监管的尝试。但全国统一的、针对短视频平台医疗广告的有效监管体系,仍未完善。监管困境在于:一方面要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防范其中的风险。但这个平衡不能以牺牲患者生命为代价。
如何避免下一个悲剧?解决网络医疗乱象,需要系统性治理,而非简单的事后处罚。提高违法成本是关键。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最高罚款10万元。对于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这样的处罚显然过轻。对于马女士的案例,该机构工作人员向马女士致歉并表示可以全额退还马女士女儿的治疗款项。这样的违规“成本”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对平台而言,必须建立更严格的医疗内容审核机制。互联网医院不得引导患者至无法被有效监管的其他交流工具开展诊疗行为,这一原则应同样适用于短视频平台;对公众而言,需要增强辨识能力,不要相信线上“神医”能够替代正规医院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