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前,其助理辟谣一件事:完全是胡说八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17:05 1

摘要: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中国科技网第一时间发布的讣告,迅速点燃全网悼念热潮。人们缅怀他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追忆他为中国科教事业奔波的身影。

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中国科技网第一时间发布的讣告,迅速点燃全网悼念热潮。人们缅怀他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追忆他为中国科教事业奔波的身影。

与此同时,沉寂多年的"杨振宁遗产分配"话题再度升温,其中一则关于"翁帆仅获别墅使用权"的陈年谣言意外被重新翻炒,让公众再次记起杨振宁先生生前助理曾多次义正辞严的辟谣——"完全是胡说八道"。

时间回溯到2023年,一则标题耸动的自媒体文章在社交平台悄然发酵。文章声称"杨振宁先生已立遗嘱,北京某高校分配的别墅仅留给妻子翁帆使用权,百年后由子女收回",文中还附带所谓"内部人士爆料",绘声绘色描述了别墅的位置、面积等细节。该内容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群组传播,仅一天内相关话题就获得数百万阅读量,部分营销号更是添油加醋,衍生出"翁帆晚年无保障"等次生谣言。

就在谣言愈演愈烈之际,杨振宁先生的助理通过主流媒体公开辟谣,用"完全是胡说八道"七个字划清事实与谣言的界限。助理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网传信息存在两处核心谬误:其一,所谓"北京某高校别墅"实为清华大学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的周转住房,产权归属学校,并非杨振宁先生个人财产,自然不存在"遗嘱分配使用权"的前提。

其二,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家庭事务一直受到尊重,此类编造内容不仅侵犯个人隐私,更违背基本事实。这并非助理首次辟谣,在此之前,针对类似的财产分配谣言,助理曾多次通过不同渠道澄清,但仍有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反复传播不实信息。

杨振宁先生逝世后,遗产话题的再度升温,让更多人看清了这则谣言的荒谬之处,也让先生生前"将财富奉献科教"的事迹被重新梳理。根据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官网公示的大事年表及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报道,杨振宁先生对个人财产的处置方向始终清晰——服务于教育事业。199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升级为高等研究院)成立后,担任名誉主任的杨振宁便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捐赠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起,杨振宁在清华任教期间主动放弃年薪,将全部工资及部分奖金用于引进顶尖人才。在他的游说下,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等一批学者加盟清华,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他参与创立的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结束运营时,将价值数千万元的资产无偿赠予中山大学,其中包括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1100余万元人民币现金及36万元港币,还有楼内所有科研设备。2021年,他又将个人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书信等学术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建立"杨振宁资料室"供科研使用。连同与翁帆女士共同捐赠的2000余万元现金,先生生前的公益捐赠早已形成清晰的脉络。

翁帆女士在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述,更直接戳破了"18亿资产"、"巨额遗产"等衍生谣言。她明确表示,杨振宁先生的个人财产除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大部分已陆续捐赠给科教领域,所谓"巨额遗产"纯属无稽之谈。这一说法与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的回忆相互印证,顾秉林曾透露,杨振宁先生常说"最后的事业就是发展清华高等研究院",他不仅捐出个人收入,还变卖过美国的房产,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支持研究院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宁先生生前对谣言的态度始终理性克制。他的老友、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在接受京报网采访时曾回忆,面对"物理与佛学论述"等学术类谣言,先生虽感愤慨,但仍主张通过权威渠道澄清而非诉讼。这种克制背后,是他对公众注意力的引导——希望社会聚焦于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而非私人生活。

截至目前,杨振宁先生的家属尚未就遗产分配发布公开声明。法学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配偶与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合法继承权,但结合先生生前捐赠习惯推测,其遗嘱可能会在保障家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对科教事业的支持。但无论具体安排如何,这都属于家庭内部事务,应得到充分尊重。

杨振宁先生用百年人生书写了科学传奇,更以持续的捐赠践行着"科教兴国"的信念。当我们缅怀这位科学巨匠时,与其沉迷于编造的隐私话题,不如聚焦他留下的精神遗产——那份跨越国界的科学追求,那份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以及那份将财富回馈社会的公益担当。这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来源:兴衰五千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