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擎云体验记:国产CPU真能用了!三条路线谁能破局卡脖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8 16:26 1

摘要:本来还担心办公会受影响,结果发现微信、WPS这些常用软件都能正常用,连阿里云、腾讯云的在线工具也能直接通过浏览器打开,日常办公完全没问题。

最近换了台华为擎云笔记本,用的是麒麟9006CCPU,装不了Windows只能用银河麒麟系统。

本来还担心办公会受影响,结果发现微信、WPS这些常用软件都能正常用,连阿里云、腾讯云的在线工具也能直接通过浏览器打开,日常办公完全没问题。

这事儿让我挺感慨的:以前总说国产CPU“能用但不好用”,现在终于到了“既能用又顺手”的阶段。

不过背后的门道可没这么简单。国产CPU圈子里一直有场没停过的“路线之争”,有人死磕完全自研,有人借力成熟架构,还有人在中间找平衡。

说到底,大家争的不是“谁的技术更牛”,而是“哪条路能让中国芯真正自主可控,不被别人卡脖子”。

1、

现在国产CPU基本分成三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但也都踩着不同的坑。

第一派是“硬刚自研党”,代表是龙芯和申威,这俩属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角色,连最底层的指令集都要自己搞。

龙芯早年拿过MIPS的授权,但没满足于“拿来主义”,硬是花了十几年打磨出LoongArch自主架构,从顶层设计到指令集细节全是自己的技术。

2023年出的龙芯3A6000,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50%,现在连自研GPU都在搞,就是想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申威走的是更为独特的“特种路线”,其技术源于DEC的Alpha架构,而后并未囿于既有框架,大胆突破,成功研发出SW64自主指令集,展现出创新的魄力。

它不怎么掺和民用市场,专门盯党政、军工这些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2024年新出的威鑫H8000服务器CPU,性能直接翻了4倍,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已经能跟国外产品掰掰手腕。

但自研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跟不上,我们平时用的软件,比如PS、CAD,还有工业控制里的专业程序,大多是基于X86或ARM架构开发的,要在LoongArch或SW64上跑,要么得软件厂商重新适配,要么得靠模拟器转译,不仅麻烦,还可能影响性能。

龙芯花了好几年拉着金山、用友这些厂商做适配,现在才勉强满足日常办公,专业领域的软件还是缺胳膊少腿。

第二派是“借力打力党”,以华为鲲鹏、飞腾为代表,它们走的是ARM路线,相当于“站在巨人肩膀上做事”。

ARM架构原本是为手机设计的,能耗低、性价比高,华为和飞腾把它改造后用到服务器和PC上,起点比自研派高不少。

华为的鲲鹏920处理器,集成了硬件级的安全隔离技术,还拉着一堆合作伙伴搞“鲲鹏生态”,现在很多地方的智算中心都在用它。

飞腾背靠国企,稳扎稳打,基于ARMV8指令集搞出的腾云S5000C,在金融、电力这些行业很受欢迎。

但这一派有个绕不开的坎:ARM的授权是“一代一买”,华为和飞腾现在都没拿到最新的ARMv9授权,产品线迭代只能靠堆叠核心小修小补,性能上限被死死卡住。

而且ARM的政策说变就变,万一哪天不让用了,整个产品线都可能停摆,这风险谁都扛不住。

第三派是“兼容适配党”,典型代表是兆芯,它的路子最讨巧:通过台湾威盛拿到了X86授权,这意味着它的CPU能直接兼容Windows和Linux系统,用户不用重新适应新软件。

兆芯主打的开先KX-7000系列,带着自主内核微架构,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30%,靠着“好用不贵”的定位,在党政办公和中端服务器市场吃得很开。

但X86授权也是把“双刃剑”,兆芯拿到的授权级别不高,核心架构不能随便改,性能上限被英特尔、AMD卡得很死。

而且每年要给威盛交不少授权费,2024年兆芯的毛利率从38.79%跌到15.40%,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关联采购成本太高。

更尴尬的是,有些客户买兆芯CPU,其实是为了“钻空子”装Windows,根本不符合信创要求,这也让它的市场口碑有点争议。

2、

这三派之争,本质上是“自主可控”和“生态成熟度”的博弈,想100%自主,就得忍受生态不完善的痛苦;想快速落地能用,又得依赖国外架构,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之前有个做工业控制的朋友跟我吐槽:他们厂试过用龙芯的电脑控制生产线,结果发现很多老设备的驱动程序不兼容,折腾了半个月才勉强能用,最后还是换回了英特尔的机器。

这就是自研派的现实:芯片性能再强,没有软件能用,就是“空有一身武功却没地方施展”。

兼容派也不好过,2023年ARM和高通闹矛盾,差点修改授权政策,吓得国内用ARM路线的厂商赶紧开会商量对策。

还有兆芯,2024年因为威盛的技术支持不到位,新一代CPU的研发推迟了大半年,眼睁睁看着市场被飞腾抢走一块。

为了破解这个困局,厂商们也在想办法找平衡,龙芯于LoongArch架构中增设X86与ARM的指令翻译模块,凭借此举,使得老旧软件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勉强运行,展现出兼容旧有软件的努力。

兆芯在X86架构基础上搞自主内核,慢慢减少对威盛的依赖;

这些尝试已经有了效果,现在龙芯的电脑能流畅运行大部分办公软件,兆芯的CPU能驱动工业控制设备,华为鲲鹏在智算中心里稳定工作。

这说明“自主可控不是非黑即白,不是100%自研才算成功,关键是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3、

很多人以为“国产CPU崛起就是把芯片造出来”,其实大错特错,CPU这东西,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光有发动机没用,还得有匹配的变速箱、底盘、车身,才能组成一辆能开的车。

放到CPU上,就是要搞定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还有硬件设备的适配,这就是“生态”。

往昔,国产CPU生态状况究竟差到何种地步?那时,其发展面临重重困境,在市场、技术适配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成熟竞品相抗衡,令人感慨其起步之艰难。

2020年的时候,龙芯的电脑连微信都装不了,只能用网页版;飞腾的服务器跑不了主流的数据库,只能用小众产品。

现在不一样了:龙芯拉着微软、金山搞适配,已经有超过10万款软件能在LoongArch上运行;华为的鲲鹏社区有上万家合作伙伴,连西门子这样的工业软件巨头都加入了。

政府也在帮着“搭台子”,现在党政机关、国企采购电脑,要求必须兼容国产CPU,这一下就给软件厂商提了适配的动力。

以前是“芯片等软件”,现在慢慢变成了“软件追芯片”,这个转变太关键了。

还有硬件适配。华为搞鲲鹏的时候,不仅自己造CPU,还拉着浪潮、曙光这些服务器厂商搞联合设计,连内存、硬盘都一起定制,这样攒出来的整机稳定性更高,价格也更有优势。

龙芯也联合主板厂商推出了定制主板,解决了“芯片插不进主板”的尴尬。

现在国产CPU已经不是“单打独斗”了,而是形成了“CPU+操作系统+软件+整机”的产业链,2024年信创采购数据显示,搭载国产CPU的整机占比超过40%,比2020年翻了三倍还多。

此数据表明,国产CPU生态历经发展,终于实现了从“堪用”到“好用”的跨越,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预示着国产CPU在市场应用中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4、

有人问我:“你觉得哪条路线最后能赢?”其实这个问题没答案,因为国产CPU的目标不是“选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不管走哪条路,都要实现自主可控”。

短期来看,三条路线还会并存,自研派在关键领域巩固阵地,ARM派靠生态快速占领市场,X86派在兼容场景里发挥优势,大家各做各的事,先把“国产化替代”的基本盘稳住。

毕竟现在国产CPU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跟英特尔、AMD比起来还差得远,先把蛋糕做大才是正事。

中期来看,自主架构大概率会成为主流,随着龙芯、申威的生态越来越完善,加上国家对自主技术的支持,完全自研的路线会越来越顺。

到时候可能会出现“自主架构为核心,兼容模块做补充”的模式,CPU核心用自主架构保证安全,再装个翻译模块兼容老软件,鱼和熊掌说不定能兼得。

长期来看,国产CPU要做的不是“替代国外产品”,而是“超越国外产品”,就像当年智能手机从“模仿苹果”到“超越苹果”,国产CPU未来也可能在AI计算、低功耗这些领域搞出创新。

比如申威已经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接近国际一流,华为的鲲鹏结合AI算力搞出了智算专用CPU,龙芯的自研GPU一旦落地,就能形成“CPU+GPU”的完整解决方案。

5、

其实这场路线之争,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中国芯在探索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从当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到现在能自主设计CPU,能搭建完整生态,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然,路还很长,现在国产CPU在高端市场还不是英特尔、AMD的对手,生态建设也还有很多漏洞,甚至有些厂商还在靠政策补贴活着,但没关系,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也不怕。

就像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说的:“自主可控不是一句口号,是要一针一线织出生态的大网。”

现在这张网已经开始成型,虽然还不够密,但总有一天,中国芯能真正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全球芯片市场里站稳脚跟。

毕竟,中国芯的崛起,从来不是靠某一条路线的胜利,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突破。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