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6日上午9点30分,港交所交易大厅传来一声清脆的锣响。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身着深色西装,在腾讯、阿里等股东代表的簇拥下,完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奔跑”——这家被称为“酒店机器人一哥”,正式登陆港股,开盘即暴涨49.37%,市值突破百亿港元。
2025年10月16日上午9点30分,港交所交易大厅传来一声清脆的锣响。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身着深色西装,在腾讯、阿里等股东代表的簇拥下,完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奔跑”——这家被称为“酒店机器人一哥”,正式登陆港股,开盘即暴涨49.37%,市值突破百亿港元。而此刻距离她带着机器人“润”, 敲开第一家酒店的门,刚好过去了整整十一年。
01,港股“机器人第一股”诞生,开盘暴涨50%的逆袭剧本
"当机器人‘润’, 说出第一句‘你好,我是您的智能助手’时,我就知道,我们赌对了。"支涛在上市仪式后的采访中回忆起2015年的场景。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的机器人已服务全球3.4万家酒店,累计完成5亿次服务,在中国酒店场景市占率达12.2%,远超第二名至第五名的总和。
这场逆袭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酒店业遭遇寒冬,却意外催生了无接触服务需求。云迹科技的机器人不仅能送餐、送物,还能自动消毒、播报防疫信息,迅速成为万豪、洲际等高端酒店的“刚需员工”。当年订单量激增300%,连曾拒绝合作的国际五星级酒店,也主动找上门来。
02,理工女生的“叛逆”创业,从传感器到机器人的跨界突围
支涛的创业故事充满理工科生的浪漫。出身机器人世家的她,本科攻读西安交大电气工程,硕士转向中科大工商管理。2014年,当多数人还在讨论“机器人会不会抢人类饭碗”时,她却带着团队钻进了酒店场景:“我们算过账,中国酒店业每年人力成本超2000亿,机器人能替代30%的重复性工作。”
但现实远比数据残酷。最初两年,支涛带着“润”跑遍全国酒店,90%的回复都是“不需要”。有位酒店经理直言:“我们需要的是温度,不是金属盒子。”直到某天,一位酒店客人在深夜突发低血糖,机器人“润”不仅及时送去糖水,还主动联系前台叫救护车,这才让管理层真正意识到:“机器人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更专注于人性服务。”
03,腾讯阿里押注的“烧钱游戏”,8亿亏损换来百亿市值
尽管头顶“第一股”光环,云迹科技的财务数据却并不完美——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但支涛的账本有另一套算法:2024年毛利率飙升至43.5%,研发投入占比达28%,自主研发的HDOS系统已实现机器人、AI算法与酒店数字化的深度融合。
这种“烧钱换技术”的打法,让云迹科技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腾讯、阿里、联想等巨头轮番加注,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达40亿元。“我们不是卖硬件,而是卖‘场景智能体’。”支涛解释道,如今机器人不仅能送餐,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酒店服务流程,甚至预判客人需求,“就像给酒店装了个智能大脑”。
04,从酒店到百业,机器人“跑”出第二曲线
当多数人还在讨论“机器人能否盈利”时,云迹科技已经悄悄开拓了新战场。医院、工厂、公寓、楼宇……招股书显示,2024年非酒店场景收入占比已达23%。在某汽车工厂,10台机器人组成的“智能车队”实现物料零等待,生产效率提升18%;在某智慧园区,机器人“小安”不仅能指路,还能自动识别安全隐患。
这种“滚雪球”效应,源于支涛的独特布局:先在酒店验证商业模式,再通过技术模块化复制到其他场景。“就像智能手机从打电话到万物互联,机器人也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态。”如今,云迹科技的AI系统已接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未来还计划推出“机器人即服务”订阅模式。
05,机器人会抢走人类饭碗吗,她的答案颠覆认知
面对“机器人威胁论”,支涛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们的目标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她看来,机器人应该承担枯燥、危险的工作,释放人类的创造力。云迹科技的愿景墙上写着:“机器人让人类更幸福。”
这种理念正在改变行业。某连锁酒店引入机器人后,服务员有了更多时间陪客人聊天、策划主题活动,客户满意度提升27%;某医院用机器人配送药品后,护士能腾出更多精力照顾重症患者。支涛笑称:“现在我们的机器人已经开始‘帮人类找工作’了。”
站在港交所的落地窗前,支涛看着玻璃上倒映的“YUNJI”logo,想起创业初期那个追着酒店经理推销机器人的自己。十一年间,她见证了机器人从“科技展品”变成“服务刚需”,更用实际行动证明:商业的本质不是颠覆,而是创造价值。当被问及未来目标时,她的回答依然充满理工生的务实:“先让机器人‘跑’遍全球10万家酒店,再考虑星辰大海。”而这场关于机器人的奔跑,才刚刚开始。
来源:人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