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新能源圈炸了个大新闻——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就是那个手里攥着近8000亿美元、号称“沉默资本巨鳄”的主权基金,直接把蔚来、李斌还有前CFO奉玮告到了美国法院。
最近新能源圈炸了个大新闻——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就是那个手里攥着近8000亿美元、号称“沉默资本巨鳄”的主权基金,直接把蔚来、李斌还有前CFO奉玮告到了美国法院。
这事儿一曝光,10月16号蔚来港股直接跳水,盘中跌幅超13%,创了今年最大单日跌幅,收盘还跌了8.99%,市值只剩1219亿港元。
要知道,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国家级主权基金起诉中概股,蔚来之前吹得天花乱坠的“换电故事”,这回算是彻底陷进信任危机里了。
其实GIC告蔚来,本质就是揪着“电池即服务”(BaaS)这点不放。
简单说下BaaS是啥:蔚来2020年推出的模式,车主买车时不用买电池,车价能便宜7万,电池归一个叫“武汉蔚能”的公司管,车主每月给蔚能交租金。
按理说这是个轻资产创新,但GIC说,蔚来在这事儿上玩了“财技”——把本该慢慢算的收入,一次性全算进财报了。
举个直白的例子:你租蔚来电池,要分5年交租金,按美国会计准则(ASC606),这钱得按月慢慢进账,就像你租房子,房东不能把5年房租一次性算成今年收入。
但蔚来偏不,它把电池卖给蔚能的时候,直接把未来5年的租金全算成当下的营收了。
这操作的效果立竿见影:蔚能刚运营的第一个季度,蔚来营收就从之前的不足30亿飙到66亿,同比翻了一倍。
GIC说,要是按规矩分期算,蔚来的增长曲线根本没这么陡,这就是“人为放大盈利”,骗投资者以为公司经营得很好。
但蔚来不认账,说“电池卖给蔚能的时候,控制权就转过去了,按规矩就该一次性算收入”,还说审计师普华永道没提异议,财报里也写了是关联交易。
两边各说各的理,核心就是“这笔钱该现在算,还是慢慢算”。
光说收入还不够,GIC更狠的指控是:蔚能根本不是啥“合作公司”,就是蔚来的“马甲”,只是蔚来故意把持股比例卡在20%以下,躲着合并报表。
先看股权:蔚来在蔚能只占19.84%,其他股东有宁德时代、国泰君安这些。
但GIC说,这19.84%是“刻意卡线”——刚好低于20%的合并报表门槛,就是为了不让蔚能的财务数据并进蔚来财报,好藏猫腻。
GIC还拿出了三个实锤:
第一,经济利益藏不住。
蔚来虽然只持股19.84%,但通过给蔚能做应收账款担保、承诺回购租赁付款这些操作,实际占了蔚能55%的经济利益,赚的钱大部分还是蔚来的;
第二,蔚能根本离不开蔚来。
蔚能买什么电池、定多少租金、怎么维护电池、甚至用户怎么租电池,全是蔚来说了算,蔚能自己啥主都做不了,100%业务靠蔚来;
第三,这就是个“可变利益实体(VIE)”。
按规矩,这种完全被控制的公司得合并报表,要是真这么算,蔚来之前一次性算的几十亿收入都得“冲回去”,等于之前的财报是假的。
有意思的是,SEC在2022年就问过蔚来这事儿,蔚来说“全合规”,SEC没再追问,但也没说“你做得对”——这就给现在的争议留了口子。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别以为GIC是一时上头才告蔚来,这家公司可是“诉讼老手”,做事比谁都稳。
先说说GIC的背景:1981年成立,管着近8000亿美元,投资遍布40多个国家,过去20年平均年化回报5.8%,一直是“闷声赚大钱”的主,平时连新闻都很少露脸。
但它告起人来一点不含糊:2014年告BP漏油事件造假,和解了;
2020年告加拿大药企Valeant信息不实,也和解了;2021年还告过Celgene药品定价造假——每次出手都不是瞎闹,都是奔着“挽回损失”来的。
这次告蔚来,GIC更是“等足了火候”。早在2022年,灰熊就做空蔚来,说过类似的问题,但GIC当时没动。
直到蔚来股价从2021年的62美元跌到今年不足10美元,跌幅超80%,GIC手里的5445万股蔚来ADS,算下来亏了5亿到20亿美元,这才动手。
为啥等这么久?因为GIC是主权基金,得对新加坡政府和老百姓负责,只有当损失“实锤”、够大的时候,起诉才师出有名,既显得不是“无理取闹”,也能证明自己尽到了受托责任——这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其实蔚来这些年一直活在“融资神话”里,但也一直没摆脱“亏损魔咒”。
从2018年上市到现在,蔚来累计净亏损超1200亿元,是新势力里唯一还没盈利的。
但它总能“起死回生”:2019年合肥给了70亿救急;2023年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投了210亿;2025年9月刚完成10亿美元增发,现在账面现金还有500多亿。
但钱再多也经不住烧,蔚来的研发开支长期占营收40%以上,李斌早就下了“死命令”——今年四季度必须盈利,还搞了“内部成本改革”,说新车型上量后,整车毛利率能提到17%。
可现在GIC一起诉,这些计划全悬了。要是诉讼真闹大,不光投资者会更不信任蔚来,以后想在阿布扎比、香港这些地方融资,也会难上加难。
毕竟主权基金都敢告你,其他资本谁敢轻易进场?
说到底,蔚来之前靠“换电故事”撑起了估值,但这次GIC的起诉,戳破的不只是收入确认的问题,更是“信任”——在国际资本眼里,要是连账都算不明白(或者说故意算不明白),再好听的故事也没人信了。
GIC告蔚来,远不止两家的恩怨,更像个“信号弹”:
第一,国际资本对“创新”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了。BaaS模式本身是好的创新,但要是用会计手段包装成“虚假增长”,没人会买账;
第二,主权基金变了。以前这些“国家队”资本都是“闷声持股”,现在也会主动起诉维权,以后中国企业跟它们打交道,得更规矩;
第三,中概股的信任体系更脆弱了。现在中美监管本来就严,GIC这一告,以后国际机构对中概股的财报会盯得更紧,要求也会更高。
前有闻泰科技,今有蔚来,这些事儿都在说一个理: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混,光靠产品和故事不够,还得把“合规”二字刻在骨子里——毕竟资本再香,也不会给“不老实”的公司留活路。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