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人造太阳”EAST在1.2亿摄氏度下稳跑403秒,国外ITER项目核心部件加紧安装,清洁能源终极时代的讨论刚热起来,不起眼的钨突然成了香饽饽。厦门钨业的车间里机器连轴转,安泰科技的核聚变订单超10亿元,连章源钨业的销售都直言“客户催单电话快被打爆了,订单
国内“人造太阳”EAST在1.2亿摄氏度下稳跑403秒,国外ITER项目核心部件加紧安装,清洁能源终极时代的讨论刚热起来,不起眼的钨突然成了香饽饽。厦门钨业的车间里机器连轴转,安泰科技的核聚变订单超10亿元,连章源钨业的销售都直言“客户催单电话快被打爆了,订单排到明年二季度”。
有人犯嘀咕:核聚变是能让一升海水顶300升汽油的高科技,钨不就是做菜刀、灯泡灯丝的普通金属吗?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咋突然绑在了一起?其实这不是资本瞎炒概念,而是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实实在在离不开钨这个“硬骨头”金属,里面藏着清晰的需求逻辑。
先搞懂:核聚变有多“折腾”,才需要钨来撑场面
要明白钨的重要性,得先知道人造太阳里的环境有多极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EAST装置,内部是1.2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8倍,而装这些等离子体的“容器”壁,离超高温只有1.2米,外侧还得维持-269℃的超低温,典型的“一米之内冰火两重天”[__LINK_ICON]。
更麻烦的是,核聚变过程中会产生失控电子,这些高速运动的粒子能轻松击穿普通材料,就像子弹打穿纸板。2024年底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显示,这些失控电子要是撞上反应堆壁,轻则造成部件损坏,重则直接导致实验停机,每次维修都得花上千万美元。
这时候钨的优势就显出来了。作为熔点最高的金属,它在3422℃才会熔化,就算被1.2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蹭”到,表面最多烧蚀一层,核心结构不会垮。更关键的是它密度大,能像盾牌一样吸收失控电子的能量——美国科学家试验发现,往反应堆里注入钨粒子,8%的失控电子会被直接吸收,剩下的92%也会被弹开,再也伤不到装置。
EAST装置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说过,403秒的纪录是历经122254次实验才换来的,而每次实验能成功,钨制部件功不可没。现在不管是中国的EAST、未来的CFETR,还是国际ITER项目,核心部件都离不开钨,就像建高楼必须用钢筋,缺了它根本玩不转。
揭秘:核聚变里的钨,早不是菜刀级别的普通货
别以为核聚变用的钨就是菜市场刀具的材料,这里面的技术含量高得吓人。厦门钨业的工程师李磊举了个例子:ITER项目用的偏滤器钨探针组件,得在2500℃高温下保持稳定,表面精度误差不能超过1微米,比头发丝还细,以前这技术被德国SGL、法国Technicatome垄断,现在咱们也能造了。
这些特殊钨材到底特殊在哪?从生产到应用,每一步都是技术难关:
- 提纯得够“干净”:普通工业钨纯度99.9%就够了,但核聚变用的钨纯度得达到99.999%以上,里面的杂质会吸收中子,影响反应堆安全。中钨高新的柿竹园矿区,靠特殊选矿工艺能把钨精矿纯度提至99.995%,这也是它能拿下ITER订单的关键。
- 加工得抗“折腾”:安泰科技用两步热等静压技术造钨铜偏滤器,能做到零缺陷,抗热震性达到2000℃/秒——相当于刚从冰水里捞出来就扔进炼钢炉,还不会开裂,良率能稳定在98%以上,这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技术。
- 功能得够“全面”:不只是当“盾牌”,钨还能当“灭火器”。美国科学家搞的“钨霰弹枪”技术,就是把钨制成毫米宽的粒子,注入反应堆后能拦截失控电子,一次注入能保护多次实验,不用频繁停机维修,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厦门钨业更绝,把光伏用的超细钨丝技术用到了核聚变靶板上。那些直径33-37微米的钨丝,能精准编织成靶板网格,既抗高温又能传导热量,现在宁德基地的500吨专用产线,一年能供应ITER项目30%的钨组件需求。这哪还是普通金属,分明是高科技的“筋骨”。
眼见为实:企业订单爆了,需求不是吹出来的
2025年全球聚变投资达70亿美元,比去年涨了9亿,钱砸下去,最先动起来的就是钨产业链。从矿山到深加工企业,每个环节都透着忙碌,这些真实场景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安泰科技的车间里,核聚变专用钨材生产线从年初就没停过。公司负责人透露,2025年新增的核聚变相关订单超10亿元,覆盖EAST、CFETR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仅一季度就拿了4000万元新订单,产能利用率一直满负荷,现在正紧急扩产。作为全球唯一全系列涉钨聚变部件供应商,它的钨铜偏滤器在ITER项目里的市场占有率超80%,根本不愁卖。
厦门钨业的宁德基地更热闹,2024年投产的500吨产线天天加班。这里生产的偏滤器钨探针组件,是ITER朗缪尔探针的核心部件,以前全靠进口,现在通过了ITER全套技术认证,直接给法国总部供货,价格还比欧美企业低50%。公司销售说,国内合肥BEST装置2027年要发电,已经来招标钨组件了,HL-3装置的需求每年增长40%,订单根本接不完。
上游的矿山也跟着忙起来。中钨高新的柿竹园矿区,年产2.5万标吨钨精矿,自给率达70%,最近新增了两条选矿线。矿长说:“以前主要供硬质合金企业,现在核聚变客户的需求占比从5%涨到了20%,矿里24小时三班倒,还是赶不上需求。”
连下游的加工企业都感受到了热度。章源钨业的钨粉车间,工人老陈干了15年,从没见过这么旺的行情:“以前每月产800吨钨粉,现在加到1200吨,客户全是做核聚变部件的,要求还高,纯度差一点都不收。”公司的碳化钨粉产量国内第二,全球市场份额28%,今年光核聚变相关的营收就涨了40%。
普通人看机会:别乱跟风,这几个方向才靠谱
钨价涨了,企业订单爆了,不少人想进场分杯羹,但这行技术壁垒高,盲目跟风容易踩坑。结合行业情况,这几个方向才是真正有潜力的,普通人可以重点关注:
1. 有核心技术的“硬核企业”,比单纯挖矿的更有戏
中国钨储量占全球52%,产量占81%,但不是所有钨企业都能吃上核聚变的红利。得看有没有核心技术:
- 像安泰科技这样的“部件龙头”,掌握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核心部件制造技术,ITER项目依赖度高,2025年净利润增速预计超50%,机构都在加仓。
- 厦门钨业这种“全链条玩家”,从矿山到超细钨丝再到聚变部件全搞定,还通过了ITER认证,既能供应国内项目,又能出口,抗风险能力强。
- 中钨高新靠“资源+加工”吃饭,有全球最大的钨矿储备,自产钨精矿能降40%成本,硬质合金毛利率22.07%,比行业平均高不少,家底厚得很。
反观一些只挖矿的小企业,没有深加工能力,只能卖初级钨精矿,利润薄,还容易受价格波动影响,跟风炒这类企业风险大。
2. 关注“技术外溢”机会,不止核聚变能用
核聚变用的钨技术,还能用到其他高端领域,这些“外溢机会”更值得留意。比如厦门钨业把核聚变靶板的精密加工技术,用到了人形机器人的行星减速机部件上,已经量产供货特斯拉、优必选了。还有安泰科技的钨铜合金技术,能用到军工雷达、航空发动机上,这些都是高附加值市场。
另外,光伏用的超细钨丝也是个风口,翔鹭钨业的超细碳化钨粉国内市占率超50%,现在光伏装机量猛增,对钨丝需求也跟着涨,这种“核聚变+光伏”双赛道的企业,成长空间更大。
3. 长期看“商业化进度”,盯紧这两个时间点
核聚变现在还在实验阶段,钨的需求爆发真正要等商业化落地。业内有两个关键时间点值得关注:一是2027年合肥BEST装置计划发电,这是国内首个聚变示范堆,建成后钨组件需求会翻番;二是ITER项目2030年试运行,仅这一个项目就需要2000吨钨组件,价值量3-5亿元。
在这之前,那些能持续拿到EAST、CFETR等实验装置订单的企业,技术能不断迭代,等商业化来了就能抢占先机。就像安泰科技,现在核聚变业务占比慢慢提升,预计三年后能突破30%,提前布局的人才能吃到红利。
背后的逻辑:不是钨突然值钱,是能源革命要来了
钨的走红,本质是核聚变从“实验室奇观”走向“实用能源”的信号。以前核聚变实验断断续续,对特殊钨材的需求少,现在EAST能稳跑403秒,ITER进入核心部件安装阶段,意味着商业化越来越近,对钨的需求自然从“少量研发”变成“批量生产”。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钨产业链上有绝对优势。从钨矿储量到提纯技术,再到部件制造,全产业链都能自主可控,不像有些高科技领域被“卡脖子”。中金公司预测钨价已经进入牛市赛道,根本原因就是咱们既能造得出核聚变需要的高端钨材,又能满足全球需求,这种“技术+资源”的双重优势,才是钨价坚挺的底气。
现在全球都在抢核聚变的未来,美国、欧洲的企业纷纷找中国钨企合作,厦门钨业就和法国ITER总部建立了直供通道,安泰科技的部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这已经不只是一种金属的走红,更是中国在清洁能源革命里抢占先机的缩影。
⚠️文章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闲蛋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