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跌得心慌?内行人说:2025盯紧ADC、CXO这几个方向就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14:42 1

摘要:最近创新药又跌得让人揪心,打开行情软件一看,板块指数从2021年高点算下来跌超52%,不少人套在里面慌得不行,都在问这行业是不是要完了。其实圈里人都清楚,这波大跌不是产业逻辑崩了,是"政策怕降价、业绩没兑现、资金跑热点"三股劲儿凑一块儿了,属于短期挤泡沫,不是

最近创新药又跌得让人揪心,打开行情软件一看,板块指数从2021年高点算下来跌超52%,不少人套在里面慌得不行,都在问这行业是不是要完了。其实圈里人都清楚,这波大跌不是产业逻辑崩了,是"政策怕降价、业绩没兑现、资金跑热点"三股劲儿凑一块儿了,属于短期挤泡沫,不是长期没希望。2025年的机会反而藏在这波调整里,抓对三个方向大概率能踩准节奏。

先把下跌的病根说清楚,心里才有底。最让人犯怵的是"降价恐惧",每次医保谈判前板块都得抖一抖,2021到2024年谈判前一个月,板块平均要跌8.3%。就说抗癌的PD-1抑制剂,以前一年几十万的治疗费,现在砍到几万,最高降了70%,2024年连刚上市半年的首仿药都被纳入谈判,谁都怕自己买的票踩中降价雷。

再就是业绩不给力,烧钱烧不出收益。2023年42家创新药企研发投入涨了18%,营收才涨12%,还有19家营收负增长。更糟的是大家都挤一条道,80家企业抢着做PD-1,50家挤着搞GLP-1减肥药,产品出来早成了红海,根本赚不到钱。2024年还有30家小药企现金储备不足3亿,8家直接停了核心药研发,资金自然不敢久留。

加上这几年新能源、AI轮番当风口,创新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2021年公募基金持有医药股仓位18.5%,到2025年二季度只剩7.2%,创十年新低。基金规模缩水被迫砍仓,又把跌势放大了,形成恶性循环。

但跌透了反而容易出机会,就像2018年底的新能源,现在的创新药已经到了"去伪存真"的阶段。医药圈的老友老陈,做了八年医药行业研究,他说2025年不用盯着整个板块乱买,盯紧三个方向就行。

第一个是真搞原研的药企和连带的CXO。以前不管是仿制药还是改良药,只要沾个"创新"边就能涨,现在不行了,国家明确要从支持仿制药转向原创新药,国务院刚公布的《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条例》2026年就要施行,会让前沿技术落地更快。那些有独家管线、在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双抗这些细分领域有突破的企业,比如康方生物搞出全球首个PD-1/VEGF双抗,临床数据比进口药还好,这种才是真机会。

连带的CXO行业(医药研发外包)也会跟着受益,药企研发需求涨了,外包订单自然多。而且全球进入降息周期,CXO的业绩弹性会更大,像药明康德、泰格医药这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接到更多国际订单,基本面摆在那儿,跌下来反而是机会。

第二个是"出海"能成气候的,不是光喊口号的。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海外授权总额就超了2024年全年,全球跨国药企引进的新药里31%来自中国,双抗药物管线一半是中国的,这实力可不是吹的[__LINK_ICON]。关键现在的合作模式不一样了,以前是把海外权益一次性卖掉,现在改成共同开发、销售分成,甚至成立新公司共享收益,恒瑞医药和葛兰素史克125亿美元的合作就是这么搞的,能锁定更多长期收益。

可能有人担心美国政策卡脖子,但真正的好药不怕审查。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早就通过FDA批准,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临床数据比默沙东的"K药"还好,临床价值才是通行证。而且中国临床试验成本只有美国的1/3,患者招募还快,这种效率优势很难被替代[__LINK_ICON]。

第三个是商保能托底的高价值药。基本医保要控费,高价创新药进不去,但商保创新药目录马上要公布了,专门收那些疗效好但价格贵的药。比如有些罕见病药、肿瘤靶向药,以前因为进不了医保卖不动,现在能进商保,药企就有了新销路,估值自然能修复。这相当于给高价值创新药开了个"新市场",比单纯靠医保放量更有想象空间。

不过机会再大,也得避开三个坑。首先别碰"伪创新"的跟风票,那些没有核心技术,就跟着扎堆做热门药的小药企,2025年肯定更难混,港股有家没盈利的创新药企,股价涨50倍后一天跌53%,就是前车之鉴。其次别被短期政策冲击吓倒,医保谈判还会有,每次前可能都有波动,但只要企业有真业绩,跌了反而是机会。最后别跟着资金情绪乱操作,有时候大跌只是基金赎回导致的短期波动,不是行业出问题了,盲目割肉最可惜。

老陈说现在的创新药,就像筛沙子,把泡沫和垃圾筛掉,剩下的金子才会发光。2025年的逻辑已经从"炒概念"变成"看真章",不管是原研实力、出海能力还是商业化前景,得有实打实的东西才行。

说到底,创新药不是没前景,毕竟生病吃药是刚需,而且中国的研发实力确实在赶上来,只是之前水分太多,现在才回归本质。大跌的时候慌很正常,但别真的割在低点。

你们手里有没有创新药的票?是被套住了还是在观望?觉得这三个方向里,出海和原研哪个更靠谱?或者有其他看好的细分领域?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互相给点参考。

来源:山顶看星辰的旅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