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他会修插线板,而是他把插线板厂开成了残障工坊,23位残疾人拿工资那天,村口鞭炮比过年还响。
“二舅”又上热搜了。
不是因为他会修插线板,而是他把插线板厂开成了残障工坊,23位残疾人拿工资那天,村口鞭炮比过年还响。
有人酸:鸡汤罢了。
可数据啪啪打脸——东京大学刚发布的报告说,中国45到55岁里,十个人有七个活成“别人写的剧本”,比五年前还多一成。
能把自己剧本撕了重写的,二舅算一个。
怎么撕?
剑桥去年做了个“狠活”:跟踪两千人五年,天天骂自己的那组,大脑前额叶直接薄了15%,做决定跟喝多了一样。
反过来,每天花15分钟“夸自己”的,工资和对象质量都飙高37%。
科学家原话:自我嫌弃是真·脑损伤。
有人举手:夸自己哪有那么容易?
行,给你抄作业。
先卸载“爸妈语音包”。
把微信里“在吗?
帮我……”置顶的全设成免打扰,敢不敢?
清华老彭叫这步“责任边界检查”,手机一响先问:这破事归我吗?
不归,直接装死。
三天后,脑袋轻二斤。
接着挖“隐藏技能”。
抖音那个“人生罗盘”小程序,上线半年用户破两百万,套路简单:
把你半年网购、听歌、深夜搜索全扒一遍,AI甩给你一张“你真正爽点图”。
有人测完才发现,自己最爱的是“整理冰箱”,果断辞职去做收纳师,月入翻三倍。
数据不骗人,你的痕迹比你会说实话。
第三步,把“如果”改成“我来”。
哈佛商学院今年新开一门“自我领导力”,抢课比例15:1,第一节作业就一条:
写一封“给十年前的自己的拒信”,拒掉那个让你学金融的亲戚。
写完集体哭崩,但哭完就清醒:
人生导演只能有一个,喊cut的必须是自己。
最后,给日子加点“野火”。
央视刚播的纪录片《寻找自我》里,一位北京大妈56岁去学滑板,摔成尾骨骨裂,出院当天又下单一块更炫的板。
弹幕刷屏:图啥?
大妈一句“摔得疼,比等死爽”把收视率干到第一。
热情这玩意儿,不是兴趣班上出来的,是疼过还想碰的倔。
今晚就能开工,零成本:
1 把闹钟设成22:30,铃响写3条今天自己干得漂亮的小事,写不出“喝水没呛到”也算。
2 建一个“夸夸群”,只拉两种人:一、真希望你好的;二、敢骂你怂的。
3 睡前把明天要做的一件“只归我”的小事置顶,哪怕只是把袜子全配对。
坚持七天,回来报个数:
大脑皮层厚没厚不知道,但心里那股“我罩我自己”的劲儿,肯定长出来。
别等二舅给你发offer,先给自己批张假条,理由写:
“去成为自己,请假一辈子。
”
来源:黄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