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必须强调一个常见的用字错误:很多人将霰弹误写作散弹,其实霰(xiàn)字才是正确用法。霰原指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用它来形容霰弹发射后弹丸如冰粒般散布的状态,既形象又精准。
其实,要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首先得从概念上进行严格界定。
霰弹枪,本质上是一种身管滑膛、以发射霰弹为主的枪械,它属于轻武器的一个独立类别,拥有完整的枪械结构,即 从枪管、枪机、供弹具到击发机构,缺一不可。
而霰弹,则是霰弹枪所发射的弹药的一种类型,其核心特征是弹丸数量多、散布面广,与步枪发射的单枚弹头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必须强调一个常见的用字错误:很多人将霰弹误写作散弹,其实霰(xiàn)字才是正确用法。霰原指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用它来形容霰弹发射后弹丸如冰粒般散布的状态,既形象又精准。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轻武器分册中就明确指出,这类武器的标准名称为霰弹枪,其配用弹药为霰弹。而如果我们对比雷明顿870霰弹枪的结构图和12号霰弹的剖面图就能直观发现:前者标注着枪管、管状弹仓、泵动护木等机械部件,后者则清晰展示了弹壳、底火、发射药、弹托和霰弹丸的内部构造,二者在物理形态和功能定位上截然不同。
从霰弹枪本身来看,其设计充满了针对性的军事智慧。最显著的特点是滑膛枪管——没有膛线的内壁能让霰弹丸在出膛后自然散开,形成有效的面杀伤区域。
口径方面,霰弹枪通常采用较大规格,常见的12号口径对应的枪管内径约18.5毫米(这个数值来源于12号霰弹的定义:1磅纯铅熔铸出12颗等重铅球,单颗铅球的直径即为12号口径),20号口径则约为15.6毫米。
操作方式上,泵动式是最经典的设计,比如莫斯伯格500霰弹枪通过前后滑动护木完成抛壳与供弹;半自动型号如伯莱塔1301则依靠火药气体实现自动循环;甚至还有AA-12这类能连发射击的全自动霰弹枪。
以雷明顿870为例,这款诞生于1950年的泵动式霰弹枪,凭借其管状弹仓(常见容弹量5+1发)、坚固的合金机匣和模块化设计,不仅成为美军制式装备,更在警用破门、民用狩猎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它的空枪重量约3.6公斤,全枪长度1060毫米,有效射程通常控制在50米内。
这个距离恰好契合霰弹丸的杀伤特性,比如12号鹿弹在25-35米距离能发挥最佳停止作用,超过这个范围,弹丸散布过大反而会降低杀伤效率。
再看霰弹,作为一种特殊的弹药类型,其结构远比普通枪弹复杂。一枚完整的霰弹由外向内依次是塑料或黄铜弹壳、底火、发射药、弹托(wad)、霰弹丸和封口。
其中弹托是关键部件,它既能密闭发射药产生的高压气体,又能在推送弹丸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弹丸与枪管直接摩擦。根据作战需求,霰弹可细分为多个种类:鹿弹是最常见的杀伤弹种,以00号鹿弹为例,每发包含9粒直径9.14毫米的铅弹丸,近距离命中目标时能造成巨大创口;鸟弹则恰恰相反,7.5号鸟弹的弹丸数量可达350粒,单粒直径仅2.34毫米,主要用于狩猎小型鸟类或近距离非致命驱散。
独头弹(Slug)则是另一种极端,整个弹体内只有一枚大质量弹头,通过 sabot弹托稳定飞行,精度接近步枪弹,有效射程可达100米以上,常用于对付远距离目标或穿透轻型障碍物。
特种霰弹的种类更丰富,比如易碎弹能减少跳弹风险,破门弹内含惰性弹丸可击碎门锁而不伤及室内人员,催泪弹和闪光震撼弹则广泛用于反恐维稳行动。
美国FBI弹道研究室的测试数据显示,12号00号鹿弹在15米距离对模拟人体组织的瞬间动能传递可达2000焦耳以上,停止作用远超9毫米手枪弹。
理解了霰弹枪和霰弹的各自特性,就不难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武器系统。霰弹枪之所以采用滑膛和大口径设计,正是为了适配霰弹的弹道特性——滑膛枪管避免了膛线对多弹丸的切割干扰,大口径则为容纳多枚弹丸和发射药提供了空间。
当射手扣动扳机时,击锤打击底火引燃发射药,高压气体推动弹托带着霰弹丸在枪管内加速,出膛后弹托脱落,弹丸群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逐渐扩散,最终在目标区域形成一个杀伤面。
值得注意的是,霰弹枪并非只能发射霰弹,它还能兼容独头弹、信号弹等特种弹药,但这并不改变其以霰弹为主要发射弹种的武器定位,就像突击步枪能发射枪榴弹,却依然属于步枪范畴一样。
所以既然霰弹才是正确名称,为何散弹的说法如此流行?这背后既有语言习惯的因素,也有传播过程中的误读。霰字本身较为生僻,很多人不认识其读音(xiàn),便想当然地用散字替代,毕竟散更能直观表达弹丸散布的状态。
同时,早期一些非专业出版物的翻译错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有将shotgun直译为散弹枪,这种错误一旦进入大众视野,便容易以讹传讹。
实际上,‘霰弹’是规范术语,而‘散弹’为错误表述,二者在武器分类和弹药定义上都有着明确界限的。不过我想对于大部分00后的朋友们来说,可能大家还是更喜欢叫喷子。
来源:奇正兵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