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听说这事儿,村里的老人们全都坐不住了,嘴里不停念叨着“霜降早十天,来年准荒年”。这话听得人心里发慌,到底是老辈人瞎操心,还是真有啥科学道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提前来的霜降,到底藏着哪些影响。
家人们!你们发现没?今年的霜降居然比往年早到了整整10天!
一听说这事儿,村里的老人们全都坐不住了,嘴里不停念叨着“霜降早十天,来年准荒年”。这话听得人心里发慌,到底是老辈人瞎操心,还是真有啥科学道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提前来的霜降,到底藏着哪些影响。
先说说霜降本身,它可不是随便一个节气。作为秋天的最后一站,霜降一到,意味着气温要“断崖式”下跌,早晚还会飘起初霜。以前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老辈人全靠观察节气来安排农活,哪步错了都可能影响一年的收成。所以现在霜降提前,他们才会这么紧张——毕竟这背后,是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
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田里那些还没来得及收的庄稼。你想想,晚稻现在正处在灌浆的关键时候,就盼着多晒几天太阳、多攒点热量,籽粒才能饱满。可霜降一提前,低温说来就来,初霜一冻,稻穗直接就蔫了,结出来的谷子要么是空壳,要么是瘪粒,产量肯定得往下掉。
不光是晚稻,玉米、红薯这些秋收作物也逃不掉。玉米杆要是被霜打了,叶子很快就会枯掉,没法再给玉米棒输送养分;红薯更惨,地里的温度一低,块根就停止生长了,原本能长到一斤多的红薯,现在可能只有半斤重,口感还会变得发涩。家里种了这些作物的农户,最近肯定都在抢着收割,就怕晚一天损失就多一分。
收完秋庄稼,紧接着就是种冬小麦、栽油菜。这些作物看似耐冻,其实刚种下去的时候特别“娇气”。小麦种子发芽需要10℃以上的温度,油菜苗也得在温暖的环境里扎根。现在霜降提前,气温一天比一天低,种子播下去要么不发芽,要么发芽了也长不成壮苗。要是冬天再遇上严霜,这些弱苗很可能直接被冻死,来年春天田里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这不就是老辈人说的“荒年”苗头吗?
除了影响当下的庄稼,霜降提前还会引发一连串的气候问题,这才是更让人担心的。它就像一个信号,预示着今年冬天可能来得更早、更冷。持续的低温会把土壤冻得硬邦邦的,破坏土壤里的团粒结构,这样一来,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就会变差。明年春天播种的时候,种子在这样的土壤里很难扎根,庄稼自然长不好。
更麻烦的是农田水利设施。灌溉用的渠道、水管,要是赶上极端低温,很容易被冻裂。现在看着可能没什么问题,等明年春天需要浇水的时候,水一放就会漏得满地都是,根本没法灌溉。要是正好遇上春旱,田里没水,庄稼就算种下去也活不了。
还有病虫害这个“老对手”。以前冬天冷,大部分害虫和病菌都会被冻死,来年病虫害就少。可要是今年冬天不够冷,这些害虫和病菌就会躲在土壤里、秸秆下越冬。明年天气一暖和,它们就会大量繁殖,啃食庄稼、传播病害。到时候就算庄稼长得再好,也可能被病虫害毁了,最后还是难逃减产的命运。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现在都有现代农业技术了,还需要怕霜降提前吗?其实还真不用太焦虑。现在的种子早就不是以前的老品种了,科学家们培育出了很多耐寒的小麦、油菜品种,就算遇到低温,也能正常生长。而且很多农户都会用大棚种植,棚里的温度能自己调控,就算外面下霜,棚里的蔬菜、瓜果也能长得好好的。
还有科学施肥的方法。现在农户会给庄稼施一些抗寒的肥料,比如磷酸二氢钾,喷在叶子上,就能增强庄稼的抗冻能力。就算遇到初霜,也能减少损失。所以说,老辈人的担忧有道理,但咱们现在有应对的办法,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
不过话说回来,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也不是没有价值。“顺应天时、关注农时”这句话,到现在还管用。它提醒我们,不管技术多先进,都要尊重自然规律,提前做好准备。比如看到霜降提前,就赶紧检查一下农田设施,提前给庄稼做好防寒措施,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霜降提前也算是个“提醒”。冬天可能会更冷,早早就把厚衣服、羽绒服找出来准备好,别等降温了再手忙脚乱。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更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最后再问问大家:你们那儿今年霜降提前了吗?家里的庄稼有没有受影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经历。要是有农户朋友需要,我还能整理一份详细的“霜降提前应对清单”,从作物防护到设施维护,一步一步教你怎么操作,帮你稳稳保住来年的收成!
来源:简影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