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医生朋友曾和我聊起他的肿瘤科同事,那位每天与癌症打交道的医生,某天突然从诊断报告的开具者,变成了恶性肿瘤的承受者。得知结果后,他没有像许多患者那样立刻住进医院,排队等待化疗、放疗,或是吞下那些可能带来剧烈副作用的药物,而是收拾了简单的行囊,转身走向了山川湖
一位医生朋友曾和我聊起他的肿瘤科同事,那位每天与癌症打交道的医生,某天突然从诊断报告的开具者,变成了恶性肿瘤的承受者。得知结果后,他没有像许多患者那样立刻住进医院,排队等待化疗、放疗,或是吞下那些可能带来剧烈副作用的药物,而是收拾了简单的行囊,转身走向了山川湖海。两年后,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接受规范治疗,或许能多活半年。”医生朋友复述着那位同事的话,“可那半年里,我要反复进出医院,被呕吐、脱发、乏力缠绕,连好好吃一顿饭、清晰地看一眼风景都成了奢望。多活的这180多天,到底是在延长生命,还是在消耗生命最后的尊严?”
这番话像一块石头,沉在每个听过的人心里。我们总习惯把“活下去”当作唯一目标,却很少思考,当医疗手段只能换来“苟延残喘”,而非“有质量的生活”时,坚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现实里,太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困在白色的病房里。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连接着监测仪器,每一次化疗都像一场酷刑,呕吐到胃里空空如也,头发大把脱落,连说话的力气都被抽走。家人守在床边,一边期盼着“奇迹”,一边看着亲人在痛苦中挣扎,却忘了问一句: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放弃治疗。有人为了多陪孩子过一个生日,为了和爱人走完最后一段路,愿意咬牙扛过治疗的痛苦,哪怕只有几个月。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同样令人动容。但我们必须承认,另一种选择也不该被轻视——那些宁可缩短生存期,也要卸下治疗重担的人,不是“放弃”,而是在主动选择生命最后的样子。
他们或许会回到老家的小院,每天晒晒太阳,听听鸟叫,吃着家人做的家常菜;或许会带着相机,去看看年轻时没来得及去的地方,把雪山、大海、星空都装进记忆里;或许只是坐在书桌前,写写日记,把想对家人说的话,都藏进字里行间。他们没有和疾病“硬刚”,却用最温柔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好好告别。
生命的价值从不是用长度衡量的。当终点已无法改变,比起在痛苦中“熬日子”,不如让最后的时光多些温度——是爱人的拥抱,是熟悉的味道,是眼里的风景,是心中的无憾。毕竟,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从来都不是“活多久”,而是“活得值不值”。
来源:随遇故事会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