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了数字,能否守住我们未来的饭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4:07 1

摘要: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当目光再次聚焦关乎国计民生的“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发现,它早已不止是一个数字的坚守——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中,这条“生命线”正经历着质量、效益与未来的深层博弈。红线的轮廓仍清晰,但之下潜藏的“隐忧”与“暗流”,更需警惕与破解。

编者按: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当目光再次聚焦关乎国计民生的“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发现,它早已不止是一个数字的坚守——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中,这条“生命线”正经历着质量、效益与未来的深层博弈。红线的轮廓仍清晰,但之下潜藏的“隐忧”与“暗流”,更需警惕与破解。

一、红线之固:举世瞩目的守护与不可动摇的底线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不是口号,而是刻入政策基因的底线。自2006年“18亿亩耕地红线”正式写入《土地管理法》,它便成为悬于中国发展进程之上的“利剑”,一道不容突破的政治与民生底线。

这份坚守,交出了举世瞩目的答卷:中国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堪称人类粮食安全史上的奇迹。自然资源部历年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持续稳定在18亿亩以上,甚至有小幅盈余——从数字上看,我们确实“守住了”红线。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再加上卫星遥感“天眼”的实时监测,共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

但拨开“总量稳定”的迷雾,深入审视这片土地便会发现:我们守住了“量”的底线,却没能完全筑牢“质”的根基;空间上的挤压、功能上的错位,正悄然侵蚀着红线的核心价值。

二、红线之困:数字之下的三大“失血点”

(一)质量失衡:“占优补劣”的“数字游戏”顽疾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初衷是“建设占用多少,就补充多少”,但在执行中,“平衡”常异化为只看数量、不顾质量的“数字游戏”。

城市扩张、基建项目占用的,多是平原地区的优质良田——这些土地毗邻城镇、水源充足,是经过千百年培育的“沃土”,粮食产能极高;而补充的耕地,往往来自山坡地、盐碱地、滩涂等未利用地开发,普遍存在土壤贫瘠、水利设施缺失、耕作条件差等问题。一占一补间,耕地数量没减,但粮食产能已悄悄“缩水”,形成看不见的“隐性失血”。

(二)功能错位:“非粮化”浪潮的暗箭冲击

如果说“非农化”是被政策严管的“明枪”,那么“非粮化”就是更难防范的“暗箭”。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大量基本农田正脱离“种粮”的本职。

——经济作物“攻城略地”:相较于水稻、小麦等主粮,种植水果、苗木、中药材,或挖塘养殖龙虾、大闸蟹,收益能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在部分平原地区,“万亩良田”变身“万亩果园”;在南方水网地带,稻田改造成养殖塘的现象屡见不鲜。

——景观化“吞噬”产能:一些地方借“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之名,在基本农田里大规模种树、造景观,把生产性农田变成“公园式绿地”——表面是“美化环境”,实则直接压缩了粮食播种面积。

(三)监管缺位:执法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中央对耕地保护态度坚决、三令五申,但基层监管仍面临“两难”困境:

——地方发展的“土地依赖”:对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土地仍是拉动经济最快的“资源”。在发展冲动下,“未批先占”“化整为零占用耕地”“瞒报谎报”等现象时有发生,政策执行打了折扣。

—— 执法力量的“捉襟见肘”:面对乡村间分散、动态的“非粮化”行为,基层自然资源部门的执法人员往往人手不足,难以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管。等发现问题时,违法行为多已形成既定事实,整改成本极高,甚至无法恢复耕地原貌。

三、红线之策:从“保数量”到“保产能”的系统性重塑

守住18亿亩耕地,不能再停留在“数字平衡”的静态保护,必须转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动态治理,从根本上破解困局。

(一)扎紧制度“篱笆”:让“长牙齿”的措施真正咬合

—— 推行“田长制”,织密监管网:将耕地保护责任逐级分解,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体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实现“村村有田长、田田有人护”,彻底打通监管的“神经末梢”。

——升级“占补平衡”为“产能平衡”:改革考核标准,不再只看补充耕地的数量,更要严格核算粮食产能。建立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要求新补耕地必须达到与被占耕地相当的产能,否则不予审批;同时对补充耕地进行长期跟踪培肥,确保“补一块、稳一块、高产一块”。

—— 建立“黑名单”,强化问责震慑:对违规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不仅要整改“事”,更要追责“人”。将严重违规主体纳入诚信“黑名单”,在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等方面实施联合惩戒,让“敢碰红线者”付出代价。

(二)激活种粮“动力”:让保护耕地者有利可图

耕地保护的核心,是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只有让农民种粮“有钱赚、有奔头”,红线才能守得长久。

——完善补贴与价格机制:稳定并提高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标准,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对冲成本压力;同时优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综合效益:鼓励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通过社会化服务(如统一耕种、植保)、品牌化建设(如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如农产品加工、农耕文旅),让耕地“产出更高、效益更好”,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

(三)拓展食物“边界”: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只盯着18亿亩耕地——要跳出“耕地唯一”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与科技要食物。

——向“山水林田湖海”要增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山林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科学利用大水面发展生态渔业,推进深海养殖,打造“蓝色粮仓”,拓宽食物供给来源。

——向科技要“未来食物”: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如高产优质粮食品种)、设施农业(如智能温室、植物工厂)、食品工业科技(如人造蛋白、粮食深加工),减少对传统耕地的依赖,为国家粮食安全构建“战略纵深”。

结语: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镇国重器”。今天,我们守住了它的“形”——那个稳定的数字;但更需要滋养它的“魂”——过硬的质量、高效的产能、可持续的活力。

这片土地,承载的不只是当下的温饱,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守护它,需要超越数字的远见,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系统施策的智慧。唯有如此,无论面对何种风浪,我们都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碗里装的,始终是满满的“中国粮”。

来源:致富乡村

相关推荐